1933年夏天,一个燥热的傍晚,
山西朔州应县一座67米的古塔上,
梁思成双腿悬空,
一手死死地拽着塔尖生锈的铁索,
一手淡定的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
“咔擦咔擦”,塔尖细节被他悉数拍下。
忽然,一声惊雷在身旁炸响,
他浑身一抖,
差点松开了这唯一护命的旧铁索……
这座让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死了都要上的古塔,
到底有何来头?
这就是当时梁思成冒死拍下的塔顶。
时间回到900多年前,
应县就在辽国境内,
辽宋结下停战的“澶渊之盟”,
皇族开始有时间追求精神生活。
刚好那时流行礼佛,
辽国又接连出了几位萧姓皇后,
她们一心要为母族修座佛塔。
应县木塔里三位萧皇后的画像。
于是,释迦塔,又名应县木塔,
应运而生。
900多年后,
才有了梁思成爬塔的这一幕。
木塔外看五层,内还有四层暗层,共九层。从释迦牟尼到毗卢遮那,礼佛者可逐层膜拜。
图 / 国家地理中文网
民间传唱,
“砍光黄花岭,修成应州塔”,
2600多吨红松木料,
堆成了这座纯木高塔,
全塔无钉无铆,
靠一群无名工匠造就一身精奇骨骼,
撑起了相当现代20层高楼的身躯。
距离应县木塔18公里的黄花岭,如今已光秃秃,传说森林在修塔时砍光了。
这古老身躯内,
共藏了600多件文物,
其中最震惊世人的,
是释迦牟尼的两颗佛牙舍利。
应县木塔里震惊世人的佛牙舍利之一。
掐指一算,
应县木塔比比萨斜塔年长118岁,
比埃菲尔铁塔早了833年,
这座世界三大奇塔中的C位担当,
却始终藏身在默默无闻的小县城中。
按理说,这么一座C位古塔,
应该门庭若市,圈粉无数。
然而,应县木塔却“辜负众望”——
日积月累,
它的二层足足“长歪”了15度,
要知道,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
也只歪了3.99度。
管理部门只好狠下心,
除了木塔一层,其他统统关起。
游客慕名而来,也只能过门而不入。
游人们再也无法亲身去看的塔内佛像。
图/国家地理中文网
有人会问,
如此重要的应县木塔,
每当日出日落,木塔的影子,就会遮住这个小小的县城。这巨大影子,每天循环往复的出现和消失,已经持续了近一千年。
其实,斜塔并不是一日炼成的,
而护塔,也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据记载,应县木塔共亲历40多次地震。
元朝顺德年间的7日大震,
周边房屋全部阵亡,
应县木塔侥幸渡劫;
后来一次5.8级大震,
木塔的运气已然耗光,
底层外槽墙皮多处破裂,
有的裂缝高达2米。
图 / 李睿
一次又一次与天灾“过招”,
应县木塔元气渐伤。
不过,相比天灾,
真正让木塔伤经动骨的是人祸。
1926年冯阎大战,
木塔被200多发炮弹击中,伤痕累累;
解放战争时,
能俯瞰全县的木塔,又被当做了制高点,
国民党在这里架设机枪,
木塔又因此挨了12发炮弹。
景区展示的冯阎大战留下来的弹痕。
而在梁思成测量木塔后的第二年,
当地政府决定出手维护,
木塔首层的夹泥墙和斜撑被草率拆除,
换成所谓“更美观”的格子门窗。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了公审反革命分子,
竟然在木塔内召开“万人大会”,
更是把这座老塔压得直不起腰来。
倾斜的木塔内部。
就这样熬到了90年代,
长歪的第一木塔才被国家文物局翻了牌。
7位院士和30余位专家学者加入维修,
为扶正木塔出谋划策。
最终,大家拿出了4个方案:
“落架大修”,像搭积木一样拆了重组;
“大支撑”,给木塔加根“拐杖”;
“抬升”,把二层以上吊起,修好二层再放回去;
最佛系的是“现状加固”,
不扶正,哪里破了补哪里。
然而,无论在哪种方案面前,
应县木塔上下层连接采用的是“叉柱造”,
也就是将上层柱底十字开口,
插在下层柱上斗拱之间,
并向内退进半个柱径,
形成逐层内收效果。
层层之间,筋骨相连,
一旦开工,必定牵一层而动全塔。
其次,木塔全靠榫卯咬合,
光斗拱就有54种,共 480朵,
人称“斗拱博物馆”。
图 / 国家地理中文网
数以百计的榫卯,
勾搭着数以百计纵横交错的柱和枋,
木塔外的斗拱一眼望去,像“百朵莲开”。
图 / 国家地理中文网
于是,方案推敲了24年,
佛系方案终于被“原则性通过”,
在现有基础上修补,不强行扶正,
没人能够保证,
木塔倾斜可以就此打住……
如今,
慕名而来的游人,
依然只能在一层仰望,
无法感受到登高远眺的诗意;
上得去的,
只有成群的麻燕,
趁塔还没倒,
飞来吃塔上的蛀虫。
成千上万只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
在过去,当下,甚至未来,
这座近千岁的第一木塔,
都在不可抑止的,一点一点慢慢垮掉。
或许,
还有许多我们未曾谋面的应县木塔们,
像巴米扬大佛,像巴黎圣母院的尖顶,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那一座城合作咨询QQ:3256736117 / 3794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