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一、清朝满族前身:入主中原以前的女真族兵力非常勇猛

早在入主中原之前,清朝的兵力就已经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虽然满洲地区在当时的汉人看来是一个蛮荒之地,但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满洲人却十分强悍。如今,满洲人被清朝称为满族;但就在明朝时期,满洲人尚且被称”女真族”。

古代有句谚语形容女真族的强大,即“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意思就是说,女真族尚且不足一万人,倘若有一万人就会无敌于天下。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女真族士兵

由此可见,女真族的战斗力自古就很强悍。满族与蒙古族因为都是北方民族,所以很容易被人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差别很大。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满族并不是游牧民族。清朝的历史学家认为,满洲人虽以射猎为生,却不是游牧民族。满洲人虽自古以强悍闻名,但与其他强族相比孰高孰低,仍未可知。

小结:关于清朝如果之前的兵力,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可见女真族士兵的强悍。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清太祖努尔哈赤

二、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的兵制

  • 八旗制度

我们先来了解满洲清朝早期的兵制,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的兵制。清朝建国之初已有“八旗”。所谓“八旗”,就是清朝奠基者努尔哈赤建立的一种兵制,以300名士兵的队伍为最小单位,1500名士兵的队伍就是一“大队”,7500名士兵的队伍就是一“队”。所谓“旗”,也就是这里的“队”。

顾名思义,清朝的每一个旗都有7500人,八旗共有6万人。后来,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蒙古族人和汉族人,清朝又相继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八旗

  • 八旗军队如何排兵布阵?

关于八旗军队在作战时如何排兵布阵,《清实录》当中都有记载。八旗编成之时,相关兵书里介绍过八旗军队的作战阵法,只是都未保存下来。如今,只有《清实录》当中还存有一些八旗军队作战阵法的相关记载:

观其阵形,八旗军与敌军作战时,披坚甲者执长矛大刀,作为前锋;披轻甲者多为执弓善射之人,从后冲击。满洲人称坚甲为铁甲,称轻甲为绵甲。铁甲以缎子或木棉做正常衣裳,用铁钉把一寸三四分至两寸的薄锻铁片连缀成衣里,穿于两袖以及上身。

腿甲则与日本相同,是将长方形的细小铁片编制成甲,缀于缎子或木棉内里。头盔与蒙古、朝鲜相同,都是铁制的,只有护颈部分是在缎子或布料内里装入铁甲片。绵甲里面则没有铁片,只是缎制或棉制的兵服;将领穿缎制的绵甲,普通士兵穿棉制的绵甲。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清朝八旗士兵示意图

如上所述,八旗士兵有披铁甲者与披绵甲者两种。披铁甲者布于前列,手持大刀长枪;披绵甲者布于后方,多为射手。除了披铁甲者和披绵甲者,其他人都是精兵。

虽然满洲人基本都是骑兵,但第一列和第二列士兵需要下马作战。精兵则无需下马,隐藏在别处伺机而出,以便抓住战机,向敌阵发起冲击。这就是满洲八旗的作战阵法。这与同一时期日本战国时代的作战阵形大不相同。

  • 八旗士兵布阵与古代日本布阵方法的不同之处

古代日本的布阵兵法虽然流派众多,但自从有了铁炮,阵形大体如下:装备铁炮的日本步兵布阵于前列,负责远程攻击;步兵后面的射手则负责不断放箭;当敌我距离接近时,后方枪兵冲上去作战;最后再由旗本武士与敌军短兵相接。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清朝八旗士兵排兵布阵:长枪在前,弓箭手在后

日本的这种阵形与满洲的布阵顺序恰恰相反。满人长枪在前方,弓箭手藏在长枪后面。在日本人看来,这相当于以身披铁甲之兵为盾防,抵御敌军的弓箭炮弹;弓箭手则轻装上阵,躲在暗处射箭;待敌阵被打乱后,骑兵最后从侧翼切入,蹂躏而进。

小结:清朝满洲这种前方有人挡箭、后方在掩护下作战的方式与日本战酣之时短兵相接的白刃战相比,孰优孰劣姑且不论。单从排兵布阵方法来看,满洲兵法明显比日本更胆怯。经过这番比较,满洲兵力与日本兵力孰强孰弱,想必大家已大致了解。日本士兵皆以赴死的信念作战,满族八旗士兵则并非如此。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清初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三、吴三桂之乱时期的清朝兵制

清朝攻下北京大概三十年后,昔日引清兵入关灭明的吴三桂起兵叛乱。很早以前,吴三桂就是一位在辽东一带身经百战的宿将,为清朝灭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兵入关以后,吴三桂成为清军的先锋,帮助清军平定中原,最终被封为云南藩王。

1673年年末,吴三桂起兵叛乱。虽然此时的吴三桂早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他的叛乱仍对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吴三桂毕竟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他的麾下也有众多身经百战的大将。举兵之后,叛军很快就从云南打到贵州,又一路打到湖南。

当时因投降清朝且灭明有功被分封为王的,除了云南藩王吴三桂,还有另外两位前明大将,分别是福建的耿精忠和广东的尚可喜。此后,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和尚可喜一同叛变,使南方大乱。湖南失守后,清朝急派大军前往平乱。可是,三藩之乱之时,曾经攻取明朝时战功赫赫的大部分将领、皇族早已不在人世,清朝竟无名将可与吴三桂抗衡。因此,清兵每遇吴三桂就四处逃散,狼狈不堪。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平定三藩之乱

  • 那清朝是如何平定这场叛乱的呢?

一方面,吴三桂年事已高;另一方面,吴三桂因久经战事变得异常谨慎。自从攻下湖南洞庭湖畔的岳州,他就没有从岳州挺进湖北一步。

当时,四川至陕西一带皆已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如果吴三桂能够乘势取湖北、进入中原,与清朝八旗兵背水一战,天下大势如何犹未可知。只可惜他太过小心,不敢迈出岳州半步。

而康熙帝自幼机敏聪颖、精力过人,虽然当时只有十九岁,却能坐镇朝中指挥战事。他过目八方战报,再向身边大臣下达指令,平均每天批阅三四百件奏疏。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年轻有为的康熙帝

因此,清朝八旗兵虽然不堪一击、屡次败逃,却因康熙帝指挥有方、布署得当,最终不至大败,得以在吴三桂去世之后,轻松平定大乱。所谓布署得当,主要指康熙帝对驿递制度的有效利用,为赢得胜利争取了大部分宝贵时间,也可谓当时文明的一大进步。

在康熙帝的布署下,原本日行五六百里的公文可以日行七八百里。北京到荆州三千三百八十里地,公文五日可到;北京到浙江三千三百里地,四日可到;北京到甘肃西部五千里以外的地方九日可到。

也就是说,清朝取胜的一大要素是布署得当,而非军队实力强大。以汉人之军治汉人之乱是康熙帝的一贯方针。征讨吴三桂时,清朝所用大将主要都是汉人,当时立下战功的也多为汉人。所以,平定吴三桂叛乱的其实是汉人之师,而非满人。虽然由此断言满人已经陷入腐败言之过早,但满人确非凭借自己的实力平定大乱。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康熙帝

康熙帝以后的雍正帝也喜欢任用汉将。比如雍正帝就特别钟爱汉将岳钟琪,曾有书生劝岳钟琪谋反,只是岳钟琪虽骁勇善战,却没有叛变的胆子,就把劝他谋反的人交给清朝廷惩办了。

小结:年迈的吴三桂叛乱攻下湖南后,却因为自己异常谨慎,而不敢向湖北进军,错失了与清朝满军八旗士兵对抗的机会。同时因为康熙帝机智过人,对攻打吴三桂的满军指挥有方,最终平定三藩之乱。

四、乾隆时期的用将用兵制度:用满不用汉,满军

再下边就是乾隆帝了。清朝取代明朝已经九十多年,任用将领的兵制也有所改变。乾隆帝和康熙与雍正帝完全不一样,他十分喜欢任用满人。乾隆时期出征立功的也多为满人。譬如,征战台湾、西藏等地,立下赫赫战功的福康安、海兰察等都是满人。但这些战功并非凭借强盛的兵力,更多是得益于当时富裕的财政。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年轻的乾隆帝

也就是说,累累战功全靠乾隆帝对军中将士的丰厚赏赐和大力嘉奖,换句话说,乾隆时期的满军战功,其实就是用银子砸出来的。将士的封赏到乾隆帝时变得非常丰厚。而清初之时,将士们即使立下功勋、战死沙场,也只能有一个孩子去国子监读书,这个封赏十分微薄。

明末汉将洪承畴归降清朝以后,很快就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赫赫战功。他虽经略五省,却仅仅被授予一个三等“轻车都尉”,这个爵位在清朝是非常低等的。按照清朝的爵位等级来看,三等轻车都尉仅是一个几十等的爵位。汉将洪承畴如此战功赫赫,也只能得到一个低等封赏。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洪承畴画像

此外,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汉将赵良栋、王进宝等人也只是被授予“子爵”。而同时期的满族将领,得到的封赏格外优厚。比如,满族将领福康安就因立有战功而被直接越级封为郡王。与清初相比,可谓差异巨大。当然,太平盛世如若恩赏不厚,便无人愿意奔赴沙场。

此外,乾隆帝经常破格提拔人才。稍有战功的满族将士一年半载连升几级是常有的事。乾隆帝以后,清朝廷百般阻止汉人立功,把机会留给满人。乾隆帝虽然汉学造诣精深,却力图保存满洲国粹文化,极力抑制满洲八旗汉化之势。而元朝时期,金世宗完颜雍积极主张保存本国国粹。不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极力效仿金世宗完颜雍,就连乾隆帝也对这种行为深以为然,大行国粹主义。譬如,乾隆帝不仅在语言上以汉语译词来扩充匮乏的满文词汇,编纂满文字典,还在政治上让满人担任要职。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晚年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长达六十年。他二十五岁即位,八十五岁退位。将皇位传给嘉庆帝以后,他又活了四年左右。晚年时期,乾隆帝的施政方针越发宽大,甚至有些放任自我。乾隆帝退位以后,自称太上皇,一样可以训政。晚清慈禧太后的训政就是向乾隆帝学习的,最终才导致清朝的覆灭。

小结:乾隆帝统治期间,始终把控朝政大权,为政宽纵,放任自我。从而导致和珅这种贪官权臣当道,导致清朝日益腐败。在兵制上,乾隆帝常常任用满人,而排挤汉将,将战功都归功于满族士兵,同时对满族将领封爵封王,对久经沙场的汉将置之不理。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蒙古士兵

五、清朝后期的满军兵力实则不抵元军、明军兵力

  • 清朝满军八旗兵力与元朝对比

接下来,我们再将清朝满兵与蒙古强盛时期的兵力做个比较。由于时代不同,所以我们不好再从阵法进行比较。但从战绩来看,元朝初期的的蒙古兵力却是要比满兵强大得多。元朝初兴之时,蒙古大军所向披靡。无论是金国还是南宋,几乎都无法抗衡元朝蒙古大军。

不过满洲初兴时,明军尚能与满兵抗衡。究其原因,并非明军实力强大,而是当时的满兵不够强大。日本征伐朝鲜时曾与明军有过较量,当时的明军实力并不强大。或许是因为久经沙场,明朝末期的明军才能与满兵抗衡。当然,这一切还得仰仗袁崇焕。最开始的野战当中,满军强悍无比,明军处处不利。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明朝士兵

  • 清朝满军八旗士兵与明朝汉军对比

明朝末期,辽东经略袁崇焕苦苦思索如何以残弱明军与满洲铁骑对抗之策。他意识到明军不善野战,便决心坚固城池,用西方大炮进行抵抗,没想到竟真的一招制敌。攻打宁远城时,百战百胜的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就败给了袁崇焕的坚城利炮。

不仅如此,这次惨败还使所向无敌的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抑郁成疾。自此一役,明军不再畏敌如虎,开始重拾信心,并涌现了一大批诸如祖大寿、祖大弼的明末优秀将领。其中,祖大弼尤其骁勇,曾闯入敌方军营,与清太宗皇太极短兵相接,差点砍死了皇太极的战马。祖大弼还曾夜袭满军大营,引爆火药,与敌军大战一场。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山海关

清太宗皇太极虽多次侵入北京附近和山东一带烧杀抢掠,但由于无法攻下山海关外的四座城池,最终未能灭明。后来,顺治帝继承皇位。顺治帝年幼时,明朝亡于内乱。当时,山海关明末守将吴三桂为报仇雪恨,向满洲提出借兵之请。清朝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大仇得报以后,满军也得以顺势攻破北京,建立清朝。所以,满军虽然大获成功,但其根基不过如此。很快还有新的证据表明,满军实力确实不够强大。

小结:清朝八旗兵力其实不算很弱,但是他们并不能像蒙军铁骑那样凶猛无敌。清朝虽然取代明朝,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明朝汉军将士不如清朝满族士兵,而是明朝实则是亡于内乱,清兵趁机兴兵南下后,才逐渐战胜明朝军队的。

清朝兵制变迁:从女真族到乾隆时期,为何清朝兵力越来越衰弱?

清军画像

六、总结

综上所述,从女真族入主中原开始,再到兴盛时期的乾隆时期,虽然清朝财政在日益增加,但是清朝的国运却在渐渐衰若。这个衰弱与清朝兵力上的变迀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兵力强盛是一国之兴的重大要素一样,兵力薄弱自然也是一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满军八旗实力虽也不算弱,只是不如元朝蒙古大军征服南宋时那般所向披靡。虽然从明朝灭亡的结果来看,明朝的土地也被满洲占领,但明军实际上并非为满军所灭,而是满军八旗士兵是在明朝亡于内乱以后,才举兵南下取而代之的,颇有几分侥幸,所以,满军实力确实也不如明军强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7911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