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为了让韩国的读者更加理解《活着》这本小说,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下了这段话。
其实,对于余华的作品,我想用残酷这两个字来形容,不仅仅是《活着》,他另外的三部长篇小说《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等,文字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对于现实的刻画,对于时代的描述,都展示着那些底层小人物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对于命运的无法把控。
但对于这样的作品,却能让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因为故事愈发的残酷,带给读者的反思和共鸣也就愈发的深刻。千百年来,中国风雨兼程,不屈不挠才有了今天的强大,而在这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那一份嵌入骨子里的坚强让他们面对磨难时,都会不知不觉的与命运做斗争。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身处千回百转的人生当中,去寻找活着的信念和力量,正是因为这份精神让中国人的脊梁一直没有被打垮。
当张艺谋把余华把《活着》这部长篇小说,加上自己的创作而搬上荧幕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部作品会是他职业巅峰的作品。而看过原著的观影者再次来观赏电影时,就可以知道,余华是借助他人的视角,让读者不知不觉的成为那个时代的旁观者,而张艺谋是让观众成为参与者,直接把富贵的一生展示在观影者的眼前,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的命运的无常和时代的转变给人带来的影响。但,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所延伸出来的价值思想是不变的。
《活着》上映于1994年,作为一部改编于文学作品的电影,因为张艺谋的再次创作,相比起原著如压抑的尖刀直入心脏的痛感,电影版显得更加委婉和克制,虽然所呈现的内容还是那么的深刻。
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他很擅长用色彩变化的镜头和赋有传统文化的道路来借物寓意。《活着》也是如此,在灯火下运动的皮影,就是主人公富贵的灵魂。
而回顾整部电影,皮影总是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富贵的整个人生,从刚开始作为纨绔子弟的玩物,到最后家道中落的谋生手艺,到时代变革后受排挤,甚至最后直接被摧毁。皮影,无形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如果说控制皮影运动轨迹的是在灯火下的人,那么操控人的命运就是变化的时代。前者是被人所青睐才有存在的意义,后者是要能够适应时代所带来的不适才能拥有活着的勇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就是皮影。
时代决定着人的命运方向,但我们却对时代的变化束手无策。虽然,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壮烈和悲伤,但是当自己的命运得不到自我的把控,而要祈祷时代温柔的对待的时候,悲剧也就愈发的明显。
影片中,富贵因为酗赌成性,把自己的房子和财产全部输光,而活活把自己的父亲给气死,身败名裂的他不得不靠着皮影谋生,之后,赶上时局的动荡,被国军拉去当壮丁,又被解放军所救,经过长途的跋涉,终于回到了家,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因为发烧变成哑巴,母亲也早已去世,之后又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社会的变革,在这期间,儿子被墙给压死,女儿因为生产大出血死亡。
张艺谋剔除了原著中富贵独身和一头牛的悲剧,而是在影片的结尾给富贵留下发妻,女婿和孙子的小幸福,这也算是张艺谋对于底层人物的一种人文关怀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是传统中国人面对多灾多难而继续支撑他们活下去的精神,而导演对于这种精神的传递,比原著中的结尾给人留下的反思,塑造得更加的立体和印象深刻。
对于国家来说,大跃进和文革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几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对于那个时代,那一代人来说,却是一辈子。电影的镜头虽然只是对准了富贵的一家人,但是却能够看到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影子。
时局动荡不安,人的命运如浮萍般飘摇不定,人的命运在历史的变化中无法掌控的那种生命之痛,通过了富贵一生的遭遇,完完整整的展示了出来,时代的变革不仅仅相继的带走了他身边所有的一切,还繁衍出了他对死亡的苦笑,从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家少爷到一个贫困潦倒,精神孤寂的沧桑老人,在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原来,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从富贵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生活的压力时刻都倾倒在我们的身上,除了逐渐麻木的灵魂,剩下的救只有活着的意志存在,但即使这般的无奈,但也只能是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和平庸。就像我们知道富贵最终的结局,却也只能是坐在荧幕前,却爱莫能助的看着悲剧一场场的上映,所以,活着的背后是忍受,而苦难的背后是坚强。
提到张艺谋的《活着》,就自然有人提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两部电影都是把小人物的个人生存状态和命运坎坷投放到中国历史的背景中,而展示出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但不同的是,《霸王别姬》整部电影时刻散发着人性的丑陋和阴暗,而《活着》明显却没有轰轰烈烈的出现这些元素,虽然影片经历了生于死的徘徊,但是整部电影的叙述却是平静,他不温不火的讲述着时代给人带来的影响,然后让人深刻的体会到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管是《活着》还是《霸王别姬》,因为特殊的原因,都经过了几次创作之后,才走人了观众的视野。而在这里,第五代导演也很好了体现了影片中的精神气。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这批人在少年的时代,就被卷入了时局动荡的旋涡之中,对于影片中,人物的塑造,生活细节的雕刻,和情节的刻画都有着独特的手法。因为经历过,所以显得真实,他们更像是故事的参与者,所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更是他们的真实的经历和想传递的思想。
那一代人,亲自经历了那个时代,多年过去,在影视的创作方面,他们保留了时代烙印的同时更把他们的价值观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展示了出来。所以,有人说,电影版的《活着》不如原著的深刻甚至算不上是老谋子的杰作,这点我是不同意的。虽然电影版因为体制的原因不得不妥协,但是每一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在兼顾艺术和体制的同时,能够那种精神给传递出来,就算的上是史诗级的佳作。
虽然《活着》没有在内地公映过,但是前几年话剧版《活着》出现在了观众的视野,于是,张艺谋电影版这部沧海遗珠的作品又让人一遍又一遍的去重温,而这作品里面,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那一代人他们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对于生活的沉淀和理解,对于生命的奋斗和坚守,很明显,他们比我们能够明白其中的意境,因为在乱世之中人生千回百转要比安定的时刻要曲折的多。
多年过去,历史翻开了一页又一页,《活着》已成为影视界的一颗明珠,而其中影片的创作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这也是《活着》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