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作为女人,是最注重穿衣打扮的。如果再碰上个有点审美意识的女人,那她对于自己的穿着要求就更是严格了些。
外婆年轻时是个裁缝。严格来说,她不止是个裁缝,还是个服装设计师,因为她所有的衣服,后来包括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她亲自设计并裁好缝好的。
记忆中的外婆,永远都是一袭得体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身段,一直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
人们可能不太会记得外婆的名字,但只要一说“那个天天穿旗袍的女人”,大体就都知道是我外婆。
我小时候在外婆身边长大,见证了她怎么样从一个年轻的少妇演变成为一个优雅的老太太。这一生,外婆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不仅从她身上学到了怎么样做一个优雅的女人,还学会了怎么样做一个“合适”的人!
外婆曾经对我说:“做人如同穿衣服,合适最重要。衣服合适,人就满意,有自信;衣服若不合适,人就没有底气,做人做事挺不直腰板。所以,无论是做衣服还是做人,心里都是要有一个‘模子’的。”
那时我还不太懂这里面的意思,长大慢慢回忆了一下,发现外婆说的话,虽然简单,但道理却是深邃的。
首先,外婆一直是个“裁缝”,她对于做衣服是有一套经验的总结的。
外婆从开始学裁缝的第一天起,就立誓从此以后自己的衣服要自己做。最开始,她为自己做的衣服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她说那时家里穷,连面镜子都没有,更别说拍成照片了。
为了对自己的身体有个直观的记忆,外婆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溪边洗衣服。在其他人还没有来到之前,溪水是平静的。外婆就站在高一点的位置,仔细打量自己的身材。
这样日复一日,外婆对自己的身材有了一个大概的记忆,做的衣服也慢慢合体了。外婆说,做裁缝不是只量下三围就可以,很多人身体的不对称并不在三围上,而在各个肢体结构的不对等,有一些小差别甚至是细微的。如果你不仔细去观察,去琢磨,只按三围来做衣服,虽然大体能穿,但那不是每个人都满意的衣服。
所以,在外婆的心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副不同的“衣架”,每一个人都是和别人不同的个体:有的肩膀宽一些;有的两肩不对称;有的上下半身严重失调;还有的甚至是两只手臂的长短不一样。
到后来,外婆给别人做衣服的时候,都不用尺子,因为她的眼睛,就是一把标准的尺子。想做衣服的人只要进入她的眼睛里,做出来的衣服就是最合体的。
这也是有那么多人愿意来找外婆做衣服的原因吧——谁不想要一套合适又得体的衣服呢?而这样的设计师和裁缝又不是那么容易找的!
其次,外婆一生做人“合适”,做事也得体,很受乡邻的喜欢。
外婆虽然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女人要贤惠”。这也可能是中国老一代妇女共有的传统美德吧。
嫁给外公后,外婆成了一个贤惠的妻子。她不止要操持家务,还要负责一大家人的衣服缝制。自家人自然是不收钱的。而对于村里人,一般是人家拿了布料来找外婆做,外婆只收一点手工费。
碰上老人来找,外婆则是连手工费都不收的,她说老人是长辈,能为长辈做点事是应该的。那时农村做衣服以自家有的布料为主,但大多颜色不好,不是黑的就是白的,都是家里有“大事”的时候才买的。
外婆看到这种情况很多,后来又自己去学了染布。此后,别人想把黑白布染成什么颜色都可以。这样一来,外婆就更受人喜欢了。
最后,外婆总结:衣服如人,人也如衣服,但人毕竟不是衣服。
外婆的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但始终温婉平和。可能是因为她做了裁缝这一行,磨练了她的心性,也可能是她本性原就如此。在大起大落面前,外婆没有大喜大悲。
她说,做衣服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衣服要合适,要得体,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但人毕竟不是衣服,因为衣服是要经过人的手来掌握的,所以最终,还是人重要。
这也就是说,做人要比做衣服重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出来的衣服也就是什么样的。
在外婆的眼里,衣服也是有生命力的。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的衣服是放着光芒的;而一个悲观愁苦的人,他的衣服是黯然的。所以外婆一直希望我们,都能面向太阳,春暖花开。
我想,这就是朴素的外婆所教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吧。一生做一个像外婆那样的女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