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可谓成果丰硕,出版了很多专著,囊括了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学者从不同领域对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的历史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面相。本版特简要介绍如下著作,以飨读者!
《中国抗日战争史》
1.《中国抗日战争史》(8卷),由步平、王建朗两位先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这是一部大型的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充分利用了各种新资料,汇集了当前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权威专家,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全书共有8卷,分为8个专题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前时期、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过程、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伪政权与沦陷区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遗留问题等。该著作将抗日战争史作为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并从“大抗战史”的角度即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厘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问题,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阅读梁启超》
2.《阅读梁启超》(3卷),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夏晓虹著,东方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该著作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对梁启超进行了介绍,其一是《觉世与传世》,该专题主要就梁启超就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和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梁启超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和建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审美理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该专题并系统回顾了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适合了大众的口味,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其二是《文章与性情》,该专题主要搜集了梁启超有关的随笔、书评、论文等二十余篇,由梁启超的文章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人、事、史、论等,既有对梁启超的生平著作的评述,亦有对梁启超有关的文学类概念等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梁启超的历史面貌。其三是《政治与学术》,该专题主要探讨了梁启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亦参与了一些政治互动,甚至从一定程度来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它主要体现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关注、深爱和忧虑。
《民国社会生活史》
3.《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该著作共十二章,对民国时期的劳动生活、衣着服饰、饮食生活、建筑与住房、交通与出行、婚姻习俗、丧葬礼俗、节日节庆、娱乐休闲、宗教生活、社会交往、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等十二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民众社会生活变革。伴随着政治变革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等领域亦相继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革总体来说是近代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并存的一个时期。因此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了“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变革的复杂图景及变革中的不平衡的特征。
《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
4.《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清季新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清季新政的核心内容就包括州县改革,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了19世纪末期州县制度的改革,还囊括了对新制度如何建构等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学者对清季州县改制的内容和方式并不看好,大多认为清季州县改制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实际的内容。基于此,作者依靠丰富的学识和扎实的史料功底,诸如清季的报纸、地方志、时人的论述等,写成了该专著。该著作共分为七章,对清季州县的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诸层面进行了重新考察,作者试图从州县的人事制度改革及与旧制度的纠缠之中呈现出清季新政的诸多规律。
《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
5.《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著,商务印书馆于2019年1月出版。
该著作主要是以文化的视野为研究视角,借助于历史的想象,论述了中国是怎样从一个大国转身进入中国的近代的问题。该著作主要是偏重于通论中国古代的诸多问题以及中国古代如何向近代转变的问题,且作者主要是以大历史的眼光对具有典型性的大事件进行了论述。此外,通过对以往研究著作的书评以及近代的教育和学术等方面的论述,该著作主要是解决了“中西新旧”四字的关系,进而展现了近代中国一些基本层面的特异性和在发展过程当中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的问题,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6.《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复旦大学章清教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
“变”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的主基调,它体现在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影响深远且对今天的社会仍有影响的乃是以分科为主的近代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乃至逐渐成熟的一个过程。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科的变化囊括了当时的物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等近代学科体系逐渐被人所熟知和接纳,并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受学科分类的影响,中国社会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理念合法性的论证基础,也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学术资源”,改为接纳近代的“知识资源”等。基于此,以近代学科知识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近代的历史自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关怀。该书除了引文外,共分为六章,论述了在中外文化交流会通的大背景下,来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和变奏等。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7.《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该著作为作者三十多年来研究知识分子的扛鼎之作,为中国六代知识分别立传,不仅可以折射出知识分子本身的变化,亦反映了中国前所未有面临的大变革。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为社会关怀、文化关怀和知识关怀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作为任何一代或者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有可能是趋于一致的。基于此,该著作论述了知识分子的更替和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转型等问题。该著作既展示了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又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群体图像。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8.《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澳门大学杰出教授王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作者长期从事于中国社会史、新文化史、城市史、日常生活史以及微观史的研究,作为四川成都人,对成都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长期的关注,相继出版了《街头文化》《茶馆》等有关研究近代成都变革的力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正是继上述专著之后又一丰硕成果。作者以微观史的视角,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成都历史、文化及市井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诸如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改革与革命,以及作为参加上述活动的群体及个体的乞丐、算命先生、挑水夫、剃头匠等为生活而挣扎的现象和问题,展现了成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
《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1840-1949)》
9.《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1840-1949)》,胡逢祥教授、王东教授等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出版。
该著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胡逢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东教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及编审李远涛及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张文建教授的研究专著。主要是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史学思潮及相关流派演变为研究主线。论著中主要涉及到了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洋务史学思潮及流派、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史学思潮、现代科学实证史学思潮、新人文主义史学思潮、唯物史观史学思潮以及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史学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与壮大等。作者对近代以来的史学思潮及流派的演变,揭示了相关史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并论述了近代以来在史学思潮不断演变的大环境下所形成的一些史学成果等。
《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
10.《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赵省伟主编,许媚媚、王猛、邱丽媛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3月出版。
该著作是由“西洋镜”团队历时八年之久根据西方报刊整理出来了1876年至1904年西方关于李鸿章的报道,该著作共计二十八万余字,二百余幅照片。在该著作中主要涉及了李鸿章生平的种种活动,例如在当时轰动一时的洋务运动以及对待西方及日本的侵略态度,尤其是在处理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种种表现更是生灵活现地展现了李鸿章前倨而后恭的态度。“西洋镜”团队依据西方报刊整理出来的有关李鸿章的报道,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视角,为读者们提供了李鸿章不为人知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深入了解和呈现李鸿章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他者”的视角。
(简玉祥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