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莫过于春节,这天意味全年新的开始。为了生活打拼而东奔西跑的人在这天会回家聚集在一起,和家人团圆寒暄。
但这只是大部分理想上的状态,在这貌似一片和谐的表象下,背地里却是怀揣着成年之间的人情世故和各种复杂的情绪以及各自的小心思。孩童的春节其乐融融,回味无穷,成人的春节辛酸苦辣,复杂多变。所以,成年人的春节没有孩童眼中的春节那样的纯粹简单。
对于,《过年》这部电影,我一直都以为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影片的名字虽然叫过年,但整个故事却没有流露出春节那种和睦喜庆的意象,相反因为镜头的灰暗和人心之间的复杂,而给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压抑的色彩。
1
《过年》上映于1991年,这接近2个小时的影片中,我被影片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给震撼了。
电影的镜头总是呈现出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始终都伴随着每一个片段,这也暗示着,影片结尾所有人不欢而散,分道扬镳的悲剧性。
影片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这个特殊的时期,东北农村一户人在春节来临时,各自回陆陆续续到老家给父母过年。但这貌似普通的团圆仅仅只是一种表象,所有的人心底里却各自怀揣着小心思。表面上为父母拜年而来,实际上却盯上了老两口辛苦打拼攒下的8000块血汗钱,到最后还是把去年不欢而散的悲剧恶性循环下去。
导演用了大量写实的镜头让观影者看到了这一家人心里的众生相,而通过这众生相,而间接的反映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部分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处于疲惫和贫瘠的状态。虽然导演只是把镜头放在了东北一户人家的身上,但通过现象看本质,却可以看见当时乃至当今社会的部分传统中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而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还是能让观影大众产生一样的共鸣。
大儿子媳妇娇蛮跋扈,认钱不认人,二儿子是典型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却依旧没有独立能力,小儿子吊儿郎当,一事无成,却理直气壮的伸手索要彩礼钱。干部大姐夫却满嘴谎话甚至怂恿妻子想家里索要股票投资钱。
知识分子,无业青年,干部,这几个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冲出群体的情况下,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把这几个矛盾体结合在了一起。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式家庭矛盾冲突。而这样的冲突,具有跨时代感,它只不过是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悲剧的缩影。
所以,在观看里面的片段时,我们都有一种熟悉感,因为里面的故事内容和我们身边发生的场景实在是过于的相似。物质利益犹如人性的照妖镜,原本残缺不余的亲情关系,在利益的裹挟下,荡然无存。而剩下的,就只是从内而外的愤怒和抱怨。
在电影结尾的饭局里,李保田饰演的家长声称等小儿子结婚就是家就是六个家组成的,而自己感叹在也不能够领导这个家。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家长制度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家庭里。但男性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和话事人,一直都有着极高的尊威。可是不同年龄的子女即便各自安身立命,和父母还是存在阶段性的矛盾。当这种情况被放大化时,也就意味着男性领导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甚至直接崩塌。
但这是社会长期演变而自然形成的人文规则,从另一个角度也映照了传统家长制无可奈何的一面。养儿防老的意识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一个传统中国老年人的身上,当子女渐渐的脱离在自己的约束下,那么属于自己“权力”就似乎微乎其微了。
影片的结尾,灰蒙蒙没有放晴的天空,渗透骨子里的寒冷天气,面对子女物质上的依赖,精神上的出走时,这个家彻彻底底的破裂了,心中悲凉的老两口怀揣着8000块血汗钱,离开老家,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他们的意识里此刻彻底的消失。
2
在中国传统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爆发式的宣泄,压倒亲情最后的一根稻草,往往是平日里积少成多的不满和情感的薄弱。
电影里,在饭桌之前,虽然在暗地里都在各自发牢骚,但是表面上却都极力营造出嘘寒问暖的假象。大儿子平日里对媳妇唯命是从,没少受气。二儿子和小儿子之间因为经费和彩礼的钱各持己见,大姐对于姐夫出轨的忍气吞声。女婿对大姐夫工作上持不满的态度。
极力掩饰的矛盾冲突,最后终于在团圆饭中,彻彻底底的爆发了出来。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念在被愤怒抛之脑后,大儿媳妇打碎了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家已经像破碎的镜子一样,已经散了,再也难以复原。
一直追求表象和睦的虚伪面具在这一瞬间被无情的揭开,也间接表露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让部分人的精神出现了断层。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越来越薄弱,人的距离非但没有产生所谓的距离美,反而会让人原本不牢固的亲情在利益的面前不堪一击。
但其实,也不必过于惊讶,因为在任何的时代,多数的中国家庭都经历过这种现状。因为幸福的家庭有着他同样的幸福,但不幸的家庭里都有着不一样的悲哀。而当这些镜头映入观众的眼帘中时,可能,多多少少会引起我们的内心的思考和挣扎。
3
酒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杯酒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实际意义和无法言喻的情绪。酒壮怂人胆,一杯酒下肚,可以把自己内心平日所隐藏最真挚的一面无所畏惧的表露出来,毫无异议,酒局作为中国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过年》这部电影,敬酒的片段有三次,一次是二儿子媳妇给二老敬酒,第二次是作为长辈给二女婿敬酒,第三次便是最后的团圆饭。
对长辈的尊敬,对后辈的愧疚,对团圆的欢喜之意,这三次敬酒的片段,都含蓄的表达出来中国酒文化的深意。
影片中,一家人杯觥交错间,表面上的其乐融融,心底里却各自打着老两口血汗钱的注意。酒越喝越急,心里浮躁的情绪也越来越明显。看似和谐的商讨着问题,实际上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利益去较劲。到最后,到达情绪爆发点,不可收拾的时候,和睦的面具在酒桌上被彻彻底底的撕下,最后抱怨声,打斗声,叫喊声咆哮的混合着窗外鞭炮的声音,把伪装已久的和睦彻底打破。
窗外鞭炮的喜庆和家里的唇枪舌剑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也许风雨过后会让长期以来的个人内心长期以来的积怨得到释放,但酒桌文化包含的和睦,谦卑和尊敬在这个家破碎的同时,也遭到了亵渎。一直以来,酒桌上讲究的一团和气的规矩被利益的蒙上了一层虚伪的外衣,原本的酒桌文化不知不觉的变了味。
抛开所有的情绪,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夹着着人情世故和利益的酒桌文化,有时确实让人成为无可奈何但却不可推辞的争斗地。
影片上映距离现在已经有28年,再次观看时,却有着和以往不一样的感悟。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成人和孩童之间的春节不一样,价值观也在潜行默化的被改变。而庆幸的是,多年后看到这部电影时,能够看到众多熟悉的老戏骨,这一场全明星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真实的中国家庭缩影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