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至今年,第一批90后即将迈进30而立的大门。回想起来,我们是怎样长大的?不知道,可能是因为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也可能是察觉到身边的事物早已原来不是当年的那个样。
作为90后,集体的奔三大潮势不可挡,成家立业是眼下大多数人面临的一道难关。即将成为中年人的我们早已没有了童年时的那一份纯纯的童真。
但没有,并不表示不怀念那一段光阴,对于大部分来说,童年时候的记忆是最珍贵的,虽然我们已经将他送别。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部经典的老电影,描绘的就是送别童年的那种情感,那种淡淡,恰如其分的情感,没有过分的矫揉造作也没有过分的伤感,这部电影就是《城南旧事》。
1
《城南旧事》上映于1983年,是根据知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所改编而成。作为改编的影视作品,刚开始十分担心会失去原著作者的情绪和韵味.
但没想到导演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对童真意境的渲染和情感,让英子这个人物的形象更有一个鲜明饱满的轮廓,那情感纯洁如白云的英子让观看过《城南旧事》的大众牢牢的刻在了心理。
那一脸的稚气,那一双纯洁无瑕水灵灵的眼睛,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的那几场悲剧:为孩子发疯的的秀贞,小伙伴妞儿,自己的保姆宋妈以及穷困潦倒却心地善良的小偷,甚至最后要面对的是自己生病去世的父亲残酷的事实,电影采用了串珠形式的结构方式,把这几场悲剧先后的串联起来,来作为英子童年的送别之曲。
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但整部电影看完,导演对于表达时间这个概念的镜头并不多。只是借助了枯井流水,小商贩的变迁和学生被抓事件这几个元素来体现时间的消逝。
但时间对于英子来说并不重要,因为父亲对她说:过去的事过去就会过去的,慢慢就会忘记的。而让英子成长的转折点,我想应该是父亲的死亡这一刻起,所有原来的记忆都变成了过去的事情,而英子的情感也会从旧得往新蜕变。
2
“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在英子的世界里,没有好人和坏人这个概念,有的只是感知人性最纯朴的一面,如,在整个胡同都排斥失去孩子而发疯的秀贞的时候,只有英子敢于去和她进行心灵的交流,甚至还为她的遭遇而落泪。
导演在电影里都在极力刻画英子的这种童真,这种童真里没有成人的哀伤和焦愁,有的是简单的快乐。如电影的开头,英子满脸笑容的学着骆驼吃草,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时刻英子的心是简单的,毫无杂质的。
看到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童年的时候,用扇子做车轮,给椅子穿鞋,给飞虫绑腿放风筝,在那静静的岁月里,我们享受这那份属于我们的快乐,而这种欢乐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简单纯粹,也是成人所感觉不到的。
而残酷的是,这份快乐是短暂的,由李叔同先生作曲的《送别》,作为电影的插曲,是告别童真最适合也是最怡情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用长亭,古道,晚风和夕阳等一系列标志,揭示着童年时光的流逝。用这样的方式,塑造的情感氛围是最浓烈的,哀伤却是最淡的。回味这首歌谣时,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忘记有英子这个人,更不会她那双没有被世俗所沾染的眼神,纯真,没有焦虑更没有忧愁。
3
真实的人物,大大的情怀。岁月如歌,作为知名作家的林海音,其童年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的精彩。英子作为她的自传,写出《城南旧事》,无非是在怀念她在北京那一段孩童的时光。从这来看,在送别童真的外表下,却包裹着浓浓的乡愁。
乡愁的情怀藏在了每一个游子内心的深处,在那个不安定的时代,居无定所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出生第一眼见到的地方,是自己心中永远的家。
因为这个地方留下了我们童年的那份纯真,这份纯真没有世俗鄙夷的目光,更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它藏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不会随着时间消散,更不会因为住所的迁徙而改变。在我看来,游子并不一定指的是出门在外的人,只要离开了自己精神的栖息地,都是游子。乡愁,是游子永恒不变的主题。
电影结束了,影片这个天真又带着几分俏皮的英子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任何一部电影里,再也找不到像英子的影子,她犹如流水一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