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易代之际,人人自危,战乱年代,人人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唯恐朝不保夕,这是常态,毕竟没有人不怕死,也因为如此,处在这个时代的诗词也大都悲凉凄苦。感叹生平,虽也有文天祥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但大多数的普通书生,只能在困境中挣扎,为自己寻一条出路,这样的境遇下,一点风风雨雨都能成为他们哀叹的对象,这样的诗词虽有些悲伤,却也不乏动人心弦之作,比如蒋捷的那首《虞美人 听雨》。
《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摇曳,罗帐轻盈。中年的时候听雨,人在他乡的小船之上,江面辽阔,水天一线,一只孤雁在西风中哀鸣。如今人已到晚年,独自坐在僧侣下听雨,两鬓斑白。悲欢离合的经历总是无情的,只能看着台阶前点滴的细雨下到天明。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通过三个年龄不同地方听雨的不同感受,烘托如今的凄凉与沧桑,可见世事变迁,悲欢离合让人神伤,可身在世间之人,却无能为力。少年的时候听见下雨的声音会怎样?那时的诗人还正年少,人在歌楼,红烛罗帐,呈现一幅旖旎之景,此时的蒋捷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纵情声色,享受生活,好不快活。纵然听见下雨了,也只觉得为一个美好的夜晚增添了别样的风情,那时的雨对于诗人来说,是欢快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成长,国家越来越动乱,中年的时候,再次细细听雨,是再客舟之中,那时的诗人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身处异国他乡,最能激起人的思念之情,更何况在这样朦胧的大雨之中,江阔云低,多么凄凉,此时的诗人大概如同那只在西风中哀鸣的大雁一般吧,孤独、寂寞、忧愁、思念,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怎一个愁字了得啊!此时的蒋捷独自一人走在诺大的尘世之间,颠沛流离,满目沧桑,只能说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所以这雨大概是凄凉的吧。
到了诗人写词的这一刻,南宋灭亡了,诗人也老了,两鬓斑白,再次听见下雨的时候,诗人坐在僧庐下,心中已是波澜不惊,何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太多的聚散离合,悲伤填满了内心,极端的孤寂与沧桑,没有了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没了中年的愤恨忧愁,留下的只有一颗日渐衰老、无悲无喜的心了,麻木到无动于衷,万念俱灰,人生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还能够引起他内心的波动,到了这样的境况,或许也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了吧!
“悲欢离合总无情”,世间之事大多令人无奈,如这雨,又怎能让它停下来呢?只能让它滴滴答答的下到天明,多么凄苦。想着诗人如今的心境,得遭遇了多少的离合悲欢,又经历了多少次绝望无奈,才能如此无悲无喜呢?时光匆匆,人生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可诗人却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见识了一个国家的灭亡,自己身处这乱世里,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只能在雨声之中苍老了模样,也只能任国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所有的悲痛都幻化在了雨声里,随着天晴,无人在意!
我们读蒋捷这首词,可发现,三个片段,却概括了诗人这一生,欢乐、悲痛,如果这还是可以用文字形容出来的,到了老年,就是无法表达的落寞。人们常说,痛到极致就是无悲无喜了,哭也哭不出,笑也笑不出,晚年的蒋捷就是这般沧桑吧。在听雨中度过的一生,听得是雨,感悟的却是人生。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三个时期,少年,中年,老年,也曾欢快过,也曾惆怅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如蒋捷般沧桑的老年。经历的事情不同,所处的心态自然就不一样,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成长是必然的过程,我们会逐渐丢失掉年少的单纯,多了那么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这是成长的代价,见识到了更多的人情冷暖悲伤离合,少了曾经的纯粹,就不会再像年少时那般轻狂肆意。
蒋捷听雨,听得是三段不一样的人生,我们读他的听雨,听得是不一样的感悟,情感的共通,生命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