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晚年陈寅恪,为何为青楼女子立传?

晚年陈寅恪,为何为青楼女子立传?

柳如是,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文坛祭酒钱谦益之妾。

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卑微、在正史中难觅其名的风尘女子,却得到史学大师陈寅恪极高的评价,并且陈寅恪在晚年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写出长达80余万字的巨作《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为何如此不惜笔墨,要给一个小人物立传?

明白特邀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王珊老师,为我们讲述《柳如是别传》背后的历史故事。

01.

因缘而生,消遣而作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写作此书时,陈寅恪双目已盲,又摔断了腿,因而只得以口述的方式,由助手黄萱辑录而成。

晚年陈寅恪,为何为青楼女子立传?

▲写作《柳如是别传》时,陈寅恪与助手黄萱在广州中山大学寓所中工作。

然而,王珊老师却将艰难成书的《柳如是别传》定义为陈寅恪晚年的自我「消遣之作」。

这一点,可从陈寅恪本人的创作心路中得到印证。他在《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中,借清代词人项廷纪之语「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达了时下著书的心境。

当时的陈寅恪已不再受到任何学术规范、规则教条的束缚,只专注于写一本给自己的书。

因此,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一改以往简洁的风格,采用「长鞭式」的写作方法,详尽,甚至繁琐地罗列并阐释材料,以至此书篇幅浩大,可能超过了他一生中其余作品之和。

王珊老师认为,陈寅恪身上包含着双重身份:一个是他青年时代立下的志向,要做一名「史学家」;另一个来源于他从小接受的传统士大夫教育,即父亲带给他的「诗人」影响。自构思《柳如是别传》起,「史学家」陈寅恪就退场了,而「诗人」陈寅恪开始登上人生舞台。

正因为如此,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大量运用了诗歌来抒情、考证与研究。在《缘起》中,陈寅恪开篇即以一首七律《咏红豆》,解释了自己写作《柳如是别传》的起因。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1940年代,旅居昆明的陈寅恪从旧书商手中购得一粒据说出自钱谦益故园的红豆,二十年颠沛流离,而红豆仍在。陈寅恪心生感慨,而有了「释钱柳因缘诗之意」。

因此,《柳如是别传》既是陈寅恪与一枚小小红豆的缘分,也象征着钱、柳二人的伉俪情缘。

02.

柳如是与明清缩影

那么,陈寅恪如何以及塑造了怎样的柳如是呢?

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这样评价道:

「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晚年陈寅恪,为何为青楼女子立传?

▲《柳如是别传》

作者:陈寅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5年

可见在陈寅恪心中,柳如是虽是一介青楼女子,但其精神与思想却堪称典范。

王珊老师指出,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使用了三种方法,以展开系统性的诗歌研究。

一是排列年谱,即把诗歌的次序罗列出来;

二是考订古典和今典,在古代典故中加入新的切身情感和体会;

三是将历史背景与人物生平相结合,从而更能理解人物的个性和选择。

在这样的探索中,陈寅恪让正史中没有充分展现的柳如是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在其后几章中,陈寅恪从柳如是幼年家道败落,被贩卖给「吴江故相」周道登开始写起,到柳如是因性格刚烈被周家卖出,流落辗转,周旋于各名士之间,又与钱谦益结为夫妻,而最终自缢身亡的故事,完整呈现了柳如是波折而坚毅的一生。

王珊老师解读柳如是的人物特征时,特别提到她的性格——刚硬、急躁、激烈。

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注定了柳如是以悲剧落幕的命运。

而也正是由这般性格衍生出的品质和气节,打动了陈寅恪,令他「感泣不能自己」。

在陈寅恪的笔下,柳如是虽为名妓,但她交游名士,并非依靠外表,而是不断学习。唱歌、弹琴、书法、绘画、赋诗、作文,柳如是样样精通。

而且,柳如是选择伴侣时,也与重地位和钱财的主流标准相悖,她青睐的,是心系国家和百姓命运、有政治抱负的文人。

于是先有「云间孝廉」陈子龙,后是「东林党」领袖钱谦益,两人都是一代文坛风云人物。王珊老师认为,陈子龙和钱谦益实际上代表了整个江南的文士群体。在陈寅恪白描式的勾勒中,明末清初的江南气象跃然纸上。

03.

既是「史家」,又是「诗人」

在王珊老师看来,通过陈寅恪对柳如是个人经历的考据,我们不仅能从中阅览明清江南文士的生活画卷,更能了解陈寅恪对明清时代的独特情感。

陈寅恪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奠定起中国中古史研究的大师地位,但他最关注的时代,其实是明清。出身于晚清士大夫家族的陈寅恪,他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感,都只能在与自己相距最近、乃至息息相关的明清过往里找到依托。

晚年陈寅恪,为何为青楼女子立传?

▲陈寅恪全家福

然而,身为「史学家」的陈寅恪,一直不愿轻易涉足明清历史。在他看来,因为联系太过紧密,因为身处其中,所以自己面对明清历史的时候,很难保持中立和理性,评价也会因倾注情感而不甚客观。但是到了晚年,在自知命不久矣的艰难境况中,「诗人」陈寅恪登场了。此时的陈寅恪抛弃杂念,把目光直接转向明清。

陈寅恪以小人物柳如是为剪影,在诗词的线索里追根溯源,串联了柳如是颠簸复杂的生活轨迹及她交往的人群,表达了对300多年前这位具有「女侠气质」的女子的欣赏。

同时,长期积累的深厚史学基础仍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陈寅恪,因此,他刻画人物之时,也构建起明清社会生动的长幅画卷。王珊老师指出,当画卷徐徐展开的时候,陈寅恪便又回归了「史学家」的身份。

对这一部「史」「诗」交织的《柳如是别传》,学术界褒贬不一。但陈寅恪真的在乎吗?当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个体形象在他笔下诞生时,他写作的目的和心愿就已经达成了。

正如王珊老师总结道:

「这是一本奇书,这是一个老史学家在晚年放弃了史学家立场,用于消遣自己的书,但是他最终还是达到了一个现在我们的史学研究都很难达到的目的,呈现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呈现出人性在这样的时代大变局当中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4350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