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金鸡奖上,《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地久天长》很多大片都获得了奖项。
更吸引厂长目光的,是一部提名“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的处女作。
因为在之前的上海电影节,它在放映时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大师佳作。
没有大导名角,却依然场场爆满。
可以说,厂长早就瞄上它了——
《学区房72小时》
“学区房”一个让中国父母倒吸一口凉气的词汇。
影片真实表现着:逼疯中国父母,只需三天。
大学课堂上,正在上课的傅教授接到一个电话,然后急匆匆地跑出学校。
他的车里贴着很多贴画,从他花白的头发可以看出他应该有一个孙女。
但通过与后上车的男人对话,能看出那是他女儿诚诚所为。
女儿明年要上小学,傅教授正在为女儿操心学区房。
不是房价太高,就是下手晚了,眼看日期一天天逼近,傅教授如热锅上的蚂蚁。
刚上车的男人是他发小,也是房屋中介,他刚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傅教授。
两个大男人火速奔赴现场,他们的对话也标明地区了:上海。
《学区房72小时》开篇三分钟,就甩出了影片主旨,毫不拖沓。
而且通篇快节奏,因为“不赶快的话,房就会被抢走”。
1924年新式里弄,30平,窗户朝南,售价360万,一次付清。
破破烂烂的小屋子卖出天价,只因紧挨上海重点小学。
吃好穿好,不如教育好。
几乎所有中国父母,都会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傅教授当机立断签约买下此房,只是他钱不够,还差60万,请求房主给他点时间凑钱。
双方商定先交10万定金,剩下的尾款一礼拜后结清。
为了凑钱,傅教授把自己的房子挂牌售出。
250万卖,首付60万。
在他和妻子商量房子保底价200万时,被家里保姆牛阿姨听去。
于是,她提出想200万买下此房子。
首付60万她攒够了,剩下的钱按揭还。
她儿子小宝在上海当程序员,找了个上海女朋友,女方提出必须有符合她们条件的房子才能结婚。
傅教授的房子,看好符合要求。
当初儿子来上海读大学,她就跟着来上海当保姆,之后儿子工作谈对象,为了能真正在上海扎根,他们必须满足女方所有要求。
在签合同时,我们看见了这位母亲的心酸。
房本写上女方及岳母的名字,她妈妈搬过来住,牛阿姨还住出租房。
不管儿子提出多么冷漠自私的要求,牛阿姨都一一答应。
一边疲惫着傅教授穿梭在幼儿园,学校,房子之间,一边心疼着牛阿姨的在沪扎根艰难。
还没来得及在现实夹缝中喘气“学区房72小时”来了。
好房源谁都想要,在刚拿到60万后,傅教授接到发小电话,有人愿意出400万买那套房。
房东说如果这边也能400万买,还卖傅教授,不能的话,大不了双倍退违约金。
在利益面前,信用被踩得一文不值。
时间还剩三天,傅教授急得团团转。
这时,他接到自己房屋中介的电话,有人愿意出250万买房子,并且一次付清。
如果这样的话,的确可解燃眉之急,但偏偏这时,牛阿姨儿子结婚的消息又传来。
为了女儿,傅教授放弃了自己坚守的原则。
出尔反尔,说谎话,坚决不把房子卖给牛阿姨。
在儿女面前,父母把底线扔到九霄云外。
最后,傅教授到底是否买下了400万学区房,诚诚到底能不能上小学,以及牛阿姨儿子的婚到底能不能结。
厂长都不再剧透,你们自己去看。
我想《学区房72小时》之所以会场场爆满,是因为看似魔幻的剧情,其实一点也不魔幻。
尽管国家一直在尽量拉平教育各项资源,但省重点,市重点学校的金字招牌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中国父母心里。
即使进了重点学校,随之而来的分班考试,会进一步把孩子分化。
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尽管国家大力打击分班考,但这道坎上过学的中国孩子都经历过。
人生是一场赛跑,各种各样的考试把我们化成不同层次的人群。
影片中出现的各类人物,都具有代表性。
比如诚诚幼儿园同学淘淘,单亲家庭,妈妈忙于生计,顾不上管他。
淘淘常处于放养模式,与诚诚形成鲜明对比。
整部影片,诚诚除了上幼儿园,就是穿梭在多个特长班之间。
英语,书法,钢琴,奥数,跆拳道……
厂长只见过小姑娘唯一一次放松,是出去吃披萨。
那还是和爸爸求了很多次才被同意的。
放养还是圈养是个问题,孩子们长大后也同样映射在牛阿姨儿子与傅教授学生身上。
牛阿姨儿子整天被女友逼得要死要活,外地户口让整座上海都在拒绝着他。
傅教授的学生,家境殷实,本地户口。
她父母非要送她出国,但她却爱上了自己的老师。
为孩子上学着急的本地父母,为孩子婚事着急的外地母亲。
影片看似讲的是学区房,其实里面包含着户口,出国,婚房等众多现实元素。
如果非要归结成一个词,那恐怕是“前途”。
一部电影,两套房子,多个为孩子前途操劳奔波的父母。
不管是功成名就的殷实家庭,还是小有所成的傅教授家,亦或努力赚钱的牛阿姨家——
所有人从孩子出生就要考虑学区房,规划幼儿园小初高一系列学校,或出国深造,或工作晋升。
从孩子降生那刻起,不少父母就恨不得一次性安排好二十年的事,这是我们父母的常态。
也是从出生那刻起,孩子们就要学习各种技能,被爸妈提溜着不断向前冲,这又是中国孩子的常态。
整部电影,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紧紧张张。
如今焦虑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人都在感叹自己三十不到,已经慌得一比。
我们总在追求效率,追求速度,像参加奥运会似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但让人最害怕的是,当你达到终点时,除了不断上提的目标,不断提高的成绩——
沿途的风景,身边的家人朋友,你一个都记不得。
人生是一条路,但你可以不把它当成跑道。
厂长想说,我们都喜欢跑的快一点,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
但人生的马达和刹车应该同时具备,否则跑的越快,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