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点电影(hizddy)
作者:扒叔
话说现在。
看国产剧的观感有一关键字:累。
生活百态欢喜的,反映现实愤怒的,感人肺腑悲哀的……
喜怒哀凑齐,唯独缺了乐。
我记得,上一次因为国产剧笑出声还是来自火爆网络的沙雕片段。
前方高能——
3。
2。
1。
(电视剧《楼外楼》)
(电视剧《国民老公2》)
(电视剧《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
呵呵。
真TM是被气笑了。
或许我们早就忘了,当年看电视剧是怎么笑的。
那时候,中国情景喜剧的笑声还出现在家家户户的电视上,直至今日,那几十年前的片段还屡次登上热搜。
“葛优的瘫”、“张国立的娘炮”、“老白的葵花点穴手”、“刘星的沙雕日常”……
动辄80集,100集,一点不觉得厌烦,反而那剧情带来的纯粹的笑声,魔性的让人牵挂至今。
可如今,我们只能听着电视画外音轻蔑的一笑,那嘻嘻哈哈的笑声已然消失不见,与之而来的是困意瞬间袭来,看还不如不看。
在我看来,这些让人忍俊不禁极其反常规的沙雕电视剧片段,实则是在向正在消亡的“国产剧笑声”发起的讯号。
有一丝惊恐地说——
情景喜剧,仿佛已经消失于今天的国产剧之中了,它匆匆忙忙的来,慌慌张张的走。
遥远的笑声,好像真的听不到了。
惋惜,怀念。
我今天想再好好聊聊它。
01 眼见他起高楼
约莫30年前,英式情景喜剧刮起了一阵妖风,《黑爵士》《憨豆先生》笑声传遍全世界。
反观,中国影视圈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当时正值新中国的改革浪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情景喜剧自然也有人扛起了大旗。
中国情景喜剧的诞生,“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
从海报上来看就充斥着一股美式风情,一看就是时代弄潮儿。
准确来说这才是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只不过当时国内还没有情景喜剧的概念,所以很多人对此的印象还是室内剧。
那是1991年,上一部室内剧《渴望》大火,闲置的摄影棚需要新项目利用起来,郑晓龙当即就提出想拍《编辑部的故事》。
一是希望创新,系列喜剧的样式中国电视还没有;
二是希望“说一些想说的话”。
拍板定案。
郑晓龙也不啰嗦,找了几个年轻人就约了友谊宾馆开策划会,这其中关键的两个人物,就是王朔,和冯小刚。
现在来看这几位绝对堪称是中国喜剧的豪华阵容,但在那年的他们不过也就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才华横溢,有着难以抑制住的野心。
几个人一聚头,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出了剧本。
初定场景,杂志社《人间指南》内的编辑部故事。
第一步是确定人物和相互关系。
人间百态,“编辑部”内的众生相缺一不可,五脏六腑皆得齐全。
先定下的人物是男编辑李冬宝(葛优 饰),想法前卫又带着点冷幽默的年轻人,为了有戏剧性好看,还得给他安排个绯闻对象女编辑戈玲(吕丽萍 饰),堪称编辑部一枝花的存在,机敏美丽伶牙俐齿,可就是对他若即若离。
两人互相帮衬,关系有点儿暧昧,但又不停各自与人相亲。
冯小刚在构造人物时,还专门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得性格迥异分明,又各有亮点。
当时编辑部多是新老交替,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人都在,于是得有一个思想僵化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牛大姐(童正维 饰);还有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胆小怕事又有点自私、爱打小报告的刘书友(张瞳 饰);
当时是商品经济时期,得有一个跑江湖的余德利(侯耀华 饰),聪明圆滑,还得有点市井气。还有一个领军人物,老干部主编老陈(吕齐 饰),做事兢兢业业,还得左右逢源、形象正面。
第二步就是“编”故事。
这不是扒叔胡说,这故事的确是编剧一张嘴编出来的。
据说当年就是编剧们自报,以“我有一个什么故事……”开始,然后大家就开聊。
话题新颖大胆,即使放在今日也不过时。
比如第三四集,《我不是坏女孩》。
普通女大学生爱上已婚男老师,爱而不得无法自拔,最后想要自杀了断,临死前拨打了编辑部《爱心大姐》专线,想聊聊心事。
挑战社会伦理道德,这反常规之事在当年极为稀奇。
比如第十四集,《飞来的星星》。
炒了几十年的世界末日话题,在那个年代更是疯狂。
天文台突爆天外来星,搞得人心惶惶,编辑部也是一阵大乱,大家都想着趁着这会儿还活着赶紧料理后事,未婚单身的戈玲还一激动答应了李冬宝的求婚,甚至在编辑部就要当即拜堂成亲。
直到结尾处国家天文台辟谣,原来是虚惊一场,通过戏剧化的场景最终落到科学的解释,谣言不攻自破。
再比如第十六集,《吃不消》。
一语点破主题,贪心太过吃不消。
故事起因是编辑部约稿了著名作家张名高,想让其写篇揭露吃喝风不良现象的报告文学《中国大宴席》。
就这么个短剧情还分了两个层面。
一是张名高财迷心窍,一稿两投两家杂志社,想多赚点稿费;二是两家杂志社为抢夺发稿权,搞出了一场杯光交酌的宴请攻势。
中国人圆滑微妙的处世之道,在吃吃喝喝之中淋漓尽现。
其实早年前《编辑部的故事》一出争议极大,特别是些老年观众更是排斥,“哪里有个编辑部的样子,整天就知道瞎贫”。
可这社会上流行的、带有矛盾的话题,还是被中青年观众炒热了,街头巷尾的讨论,谁家电视上那时候没有“编辑部的笑声”。
冷嘲热讽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笑料包袱几十年后还是很经典。
与此同时,王朔式幽默爆红,这个时候另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也在跃跃欲试。
他就是梁左。
1993年,《我爱我家》。
梁左绝对是个喜剧天才,他一心想成为那种作品可以流传于世的作家。
当年姜昆的大部分相声都是和梁左一起创作的,《虎口遐想》还成为了今天的经典。
但,想要拍好《我爱我家》还差一个人。
在美国留学归来的英达,是的,宋丹丹的前夫,中国喜剧主要代表人物,当年这部剧上映时两人刚好是热恋期。
起初英达就是想将美式的情景喜剧带到中国,填补国内影视行业的空白。
可没想到,这部剧一拍就拍了120集,豆瓣9.3,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归其根本,源自真实。
《我爱我家》像是一出家庭式小品,透过90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邻居、亲朋等人构成的社会横断面,展现的是生活画卷。
戏剧来自生活,生活离不了现实。
这部剧表面来看是讲述家里那些大事小事鸡毛蒜皮,实则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浓缩。
比如揭秘大气功背后的骗局,少女追星时期的疯狂迷恋,当年皮包公司遍地皆是,传统父母望女成凤将女儿培养成女强人……
市井又有内涵,通俗且更深刻。
比如《捕鼠记》,写的虽说是耗子,其实指的是人。
品品这段台词,笑声背后的深意:
傅老:“不光打架,还得挑动它们自相残杀,这个具体的办法就叫做这个——以鼠灭鼠法!闹得它逮着谁咬谁,把这一窝老鼠全都咬死,最后它自己,也活活地憋死啦!”
圆圆:“真惨,我想它当时一定疯了,因为它咬死的都是它们自己家的人。”
傅老:“自己家的鼠!”
圆圆:“反正是它的太太啊,孩子啊,兄弟姐妹什么的,只要它一清醒过来,一定会后悔万分的。”
傅老:“圆圆,你这个情绪很不对头啊,消灭老鼠这是对敌斗争嘛!
就是这样一部大雅大俗的家庭式情景喜剧,几近是国产剧的巅峰。
当年的讽刺、批判暗藏在每一段故事之中,有时候你会发现这明明是悲怆的故事,可到了最后还是会再落脚于家庭,总有那么一丝温暖,让你挡不住开怀的笑声。
很爱豆瓣网友的一句点评:
他们有老友记,他们有请回答1988,我们有我爱我家。
两年光景,情景喜剧从无到有,流传至今。
永远被模仿,无法被超越。
那笑声刻骨铭心。
02 眼见他宴宾客
肉眼可见。
一旦国产情景喜剧的基调定起来了,后期衍生作品也随之而来。
新世纪的开始,到达了国产情景喜剧的肆漫期,似乎整个影视剧行业都被此承包了。
然而,这一现象却说不好该是欢喜还是悲哀。
比如,英达的首当其冲,疯狂开启英达派情景喜剧。
一部再次来袭的家庭式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重新达到高潮期,集中于地区东北,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也火遍了大江南北。
而《马大姐》系列作品却是略带平常,虽是东家长李家短的充满生活化气息,可过度的追求一些理想化的脑洞反而脱离了一丝现实,马大姐也只能勉强算个中规中矩。
英达不仅在《我爱我家》的故事脚本进行了后续延续,对于《编辑部的故事》而后也创作出了新一代故事类脚本,一系列情景喜剧奔涌而来,《候车室的故事》,《税务所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售楼处的故事》……
但,只能说还是影视圈常态,再一再二不可再三,质量参差不齐,从豆瓣7.9到勉强及格,即使不差,可也再难超越曾经。
而与此同时,英达的江郎才尽也让更多地情景喜剧派式悄摸摸地崛起。
比如曾参与《我爱我家》制作的林丛式情景喜剧。
以《家有儿女》为爆款。
结合当下民生话题,重组家庭后妈后爸问题,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中常见的家庭问题……
再度深入挖掘关于家庭的故事脚本,可却有些似有照抄《成长的烦恼》嫌疑。
还有《闲人马大姐》后一骑绝尘的尚敬式情景喜剧。
《炊事班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军旅情景喜剧,他剑走偏锋,将以往严肃的军旅生活打造成了一出欢乐军营、和谐军营的全新景观。
难得的主旋律被幽默化的表现出来,而主角们遍布全部各地的方言更是跨越了地域文化障碍,很符合现实生活,又别样的搞笑。
一出三部,水准依然在线。
当然,尚敬派最典型的还要当属那部空前绝后的古装武侠情景喜剧。
《武林外传》。
豆瓣9.5,一炮打响。
当时还要得益于“绝不走前路”的宁财神。
中国传统式情景喜剧一个不照搬,要玩就玩点新东西。
在2001年就跟着英达和林丛编出了《网虫日记》,紧跟随网络时代的发展,却脱离开来传统意义上的事实场所,融合借鉴大量的国外科幻题材优秀作品,比如《侏罗纪公园》等等,而后创作出了虚拟网络世界的情景喜剧。
再到《武林外传》,宁财神似有一种被逼疯了的感觉。
因为穷到被逼无奈,40集的故事硬生生被编写至80集,却必须得保质保量。
而他做到了。
故事设定依然虚拟,明代关中地区小镇“七侠镇”中的“同福客栈”。
女掌柜佟湘玉和她的几个伙计的日常生活。
何为江湖,似是长大成年独自闯荡之后处处皆为江湖。
它讲述了太多的人生大道理,批判了当时的暴力武学文化,影射了当下的现实社会现状。
表面来看是无厘头,到处的飚流行语烂梗满天飞,可实际上再次二刷三刷后才会得知,夸张与戏谑的背后,大事小事,做人道理,情感纠葛,都在这方寸世界被放大被剖析。
十年一觉武侠梦。
可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是,它早已超出了娱乐性情景喜剧的范畴,从包装到内在都是里程碑式的完美。
唯一的遗憾,便是80集过后的请看下回,迟迟未出。
短暂的花火,更像是回光返照,转瞬即逝。
《武林外传》所代表的另一开端,却未曾想便是终点。
而那些英达派林丛派无法脱离前作巅峰的后续作品,又是注定将堕入灭亡。
03 眼见他楼塌了
借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话:
悲哀,真为你感到悲哀。
情景喜剧的没落没想到来得这么快,真似昙花一现。
说到近几年。
他们是难得能挑起国产情景喜剧大梁的。
我们却不愿承认。
四部《屌丝男士》。
这是部向德国电视剧《屌丝女士》致敬的喜剧短片。
没错,并非纯原创。
一集不过十几分钟,大鹏在片中饰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男性。
其中不乏各种客串明星,从第一季的柳岩、乔杉、修睿、于莎莎,再到第四季的范冰冰、郑容和、贾玲,《屌丝男士》也越来越大牌。
打出的口号是“专治各种不快乐”,的确其中的很多梗确实让人笑到肚子疼,不过细细想来,却少了点现实深意。
不是说喜剧短片就是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单纯地笑料包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缺少些内容的东西,终究会让人笑不出来。
影视作品讲究的是点到为止。
而《屌丝男士》欠缺的,则是偶尔选到了好的选题,却点不到,就戛然而止。
四部《爱情公寓》。
现在也再出了第五部,明年将上。
抄袭的话不必再多说,既定事实又死不承认的不要脸精神,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的,我们为它笑过。
更必须承认,我们笑过的是本土化改造外网抄来的笑点。
那完全不够生活化的内容,毫无内涵可言的故事,让我们悲哀。
吕子乔,白天策马奔四方,夜晚梦游温柔乡。
没工作却活得依然潇洒,这是现实写照吗?
曾小贤,脚踩两船好男人,男主光环发余热。
曾经我们最鄙视的渣男,就这样洗白了吗?
最后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怒喊我不喜欢,一个闭口我不想演。
第五部的归来,注定是消费那些不知情,或是为之笑过而不舍的粉丝。
而如今更有一奇怪现象。
不仅是情景喜剧,就连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连小品都越发缺少笑声了。
这几年的喜剧演员越来越少,除了沈腾之外,岳云鹏,贾玲,又都难以撑起一部作品。
笑也略带勉强。
尤其是各类喜剧人的比赛,反映社会现实,上升价值,最后以哭收尾。
不是说这样不对,但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哪一作品缺少现实意义,可你从未哭过,还从头笑到了尾。
我并非是想批判影视圈的怪象。
说到底,还是感叹。
笑,往往比哭难。
笑,又具备明显优势。
可笑声却在影视圈渐渐远去。
真不想。
压力山大时,想找部剧下饭时,睡前无聊时。
我们还是只能去找些老剧,祈求再听听那遥远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