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武则天此举无异于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使得她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议论关注的热点人物。不过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武则天的认识逐渐发生偏差,对武则天的关注逐渐娱乐化和“阴暗化”,对于她的一生辉煌功业视而不见,反而津津乐道于她的私密感情生活与丑闻之类,使得武则天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了一个祸国殃民、放纵无度的妖妇形象。
其实这是对武则天一个很大的误解。武则天无论能力还是成就,在唐朝皇帝中都属于出类拔萃之辈。仅仅从用人方面,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眼光和气度。名传千古的贤相狄仁杰,忠诚耿直的宰相魏元忠,文武双全的宰相娄师德,乃至日后成为唐玄宗的左膀右臂名相姚崇、宋璟,都是这一时期朝廷的活跃人物,当时有“君子满朝”之说。
武则天手下最为出众的人才,莫过于狄仁杰。狄仁杰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内心深处念念不忘恢复大唐,但又缺乏直接挑战武则天的勇气。加之武则天对他又视若股肱心腹,十分倚重和信赖,狄仁杰就在这种矛盾心态中度过一生。狄仁杰为了报答武则天的知遇之恩,也对武朝国事尽心尽力,干过了许多不凡业绩。其中垂拱四年的拆毁淫祠之事,就很有代表性。
《旧唐书》记载,狄仁杰曾担任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期间,曾经在江南吴楚一带体察民情,深入民间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吴楚之地,民间自发兴建了众多淫祠,愚夫愚妇奉若神明,奔走其间。狄仁杰把这件事上报了朝廷。当时武则天把持朝政,接到奏报后立即准奏。
狄仁杰接到诏书后,雷厉风行立即展开行动。他调集地方民夫和兵丁,由他带领地方官吏牵头,把江南吴楚一带的众多淫祠全部造册登记,逐一审查,除了保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个人的祠庙,其他一概拆毁,《旧唐书》记载,最后他向朝廷汇报:“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狄仁杰进行的这次拆毁淫祠行动,在唐朝历史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简直是空间绝后。
拆毁淫祠,是贯穿唐朝的一件大事。《资治通鉴》记载,早在开国之初,唐高祖李渊就曾明发诏旨:民间不得妄立妖祠。此后,历代皇帝都曾以此为依据,大力禁毁遍布民间的淫祠。不过,其他皇帝的禁毁行动,规模与远远不如狄仁杰这次行动。
为何狄仁杰如此讨厌这些淫祠?此事说来话长。古代有一句话深受历代皇帝推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封建时代,祭祀祖先英烈、天地神明,被等同于用兵打仗一样的国家大事。每个朝代都有一部《祀典》,其中明文规定了可以享受世人祭拜的祖先英烈、天地神袛、历代名人名臣。《祀典》之外,民间自行滥建的、供奉名不见经传的各路“毛神”,或者奸雄、奸臣的祠庙,统称“淫祠”。这些未经许可设立的淫祠,事实上已属于封建迷信,必须拆毁。
淫祠作为一种典型的封建迷信形式,有三大危害。第一是“惑民破财”。乡间的众多淫祠,往往被巫婆神汉把持,装神弄鬼欺骗胁迫百姓,让百姓布施金银供奉祭品,把淫祠作为他们聚敛钱财的工具,成了收入寒微的百姓们的一大负担,为此耽误农事、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第二个危害是败坏世道人心。各地由于浓重的乡土观念,经常会把本地的历史名人立庙祭祀。百姓们不读史书,贤愚莫辨,只知道某某是个大人物,就为他立庙祭拜,全不管他的忠奸善恶。比如唐朝的死对头之一、河北军阀窦建德死后,河北百姓给他兴建夏王庙。在朝廷眼中,明目张胆给这些国家公敌立庙,简直就是为他们翻案,等同于把这些国贼视为英雄,起到了误导舆论导向的坏作用。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遍布乡野的淫祠,甚至威胁到了朝廷统治秩序。乡野愚民们把淫祠中供奉的泥塑木雕神像作为精神偶像,趋之若鹜,无形中削弱了朝廷的影响力。每到淫祠“迎神赛社”祭祀大礼时期,百姓千百成群,鸣锣击鼓聚集一处,很容易被野心家煽动蛊惑,聚众作乱。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假托神明是一个最常用的套路。所以淫祠众多,已经影响到朝廷国家安全。一旦战火重开,倒霉的首先还是老百姓。
因此,狄仁杰拆毁淫祠,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好事。可悲的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以及民间迷信风气的浓重,拆毁淫祠行动收效并不明显。前面拆后面建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史之乱后,安禄山老巢范阳一带,甚至出现了供奉叛贼安禄山、史思明的二圣祠。
致力于拆毁淫祠、破除迷信的狄仁杰,他死后,他的祠庙也被百姓拆毁。魏州有一座狄仁杰祠堂,“魏之士女,每至月首皆诣祠奠醊”。《旧唐书》记载,恰巧他儿子狄景晖担任魏州参军,为人“颇贪暴,为人所恶,”引起老百姓公愤,“乃毁仁杰之祠”,老百姓把狄仁杰的祠庙给拆毁了。狄仁杰一心为民,因为儿子“坑爹”,死后却被老百姓拆了祠堂,历史有时就是这样令人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