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酒文学并没有因为汉人江山的覆灭而沉寂下去。酒在同文人雅士结合的同时又同下层文士和广大劳动者结合起来,在体现雅趣的同时又彰显普通人劳动的紧张和乐天的精神。元朝统治者马上得天下,不重视文人,读书人位在工匠之后。许多文人只能混迹于青楼瓦肆之间,被称为“老九”。而另一些文人为保名节,远离嘈杂人世,隐迹山林。那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文士加入到杂剧艺人中间,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俗文化的文学水平。这样雅俗相融相济,这又成为元以后文学的新特征。“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惊魂恼惊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白朴·阳春曲·知忆)这首小令的主题是及时行乐,明哲保身,将生活之乐寄情于诗酒,却常在饮酒作诗时,因吟不出诗句而苦恼。这种率真的性情,别有一番韵味。“于今老去空名在,处处题诗偿酒债。淋漓醉墨落人间,夜夜风雷起光怪。”(张间·醉樵歌)诗中写到以诗偿酒债,既有无钱饮酒的无奈,也有以酒赋诗的逍遥自在。后者深入劳苦大众,于平凡普通中品味酒的真趣。对那些日出而作,日夜为生计操劳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是不可能有那么多闲情逸致的,那种高雅的诗趣和才情去感受和创造高雅文化的境界。他们在乎的是粮食的丰收,只有这样,他们才敢庆祝,才敢把酒言欢。
到了明代,文人们主张复古,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都效法前人。他们鼓吹:“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认为文自西京诗至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谈艺之士翕然宗之。”7这种不仅在文学创作也表现在饮酒上,他们也努力学习古人的饮酒方式。他们也试图学习古人的饮酒方式。“李白前时虽有月,憔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先去,月在青天几原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诗。我学李白对明白,白与明月要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事梅花月满天。”这是唐泊虎的《把酒对月歌》,诗中以李白为偶像,欲效仿李白把酒对月的奇趣,充满着无限景仰之情。“坪上无花有酒钱,漫将沽酒醉逃禅。若言不知酒中趣,可试登高一问天。”(李贽·九月坪上二)诗人写到重阳登高,叹无菊花可赏。辛而有醉可醉,聊一宽乡愁并在酒趣里领悟到洒脱之味。在明清小说里,酒也被时常提到。《三国演义》里写到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都是以酒来渲染气氛。《水浒传》中描写武松酒后打虎,醉打蒋门神;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既借醉酒后显英雄本色,又以和尚不守清规增添故事的传奇色彩。
《红楼梦》120回中,出现“酒”字580次,直接描写饮酒场面的60多处。8相传曹雪芹每天著书都离不开酒,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他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现在可以将这句话改一改,叫做“文人是酒做的骨肉。”酒外冷而内烈,文人则是外儒内刚。刚烈相通,难怪要“骨肉不肯相离。为酒消得人憔悴,千金散尽终不悔。文人与酒一结合便使文学千百年来都飘散着酒的芳香,其来隽永。
如今,于中国文人,大多嗜吸“不嗜饮”,袅袅烟丝,仿佛能抽出不尽的文思。也有这样的例子,一杯佳酿诞生出一个绝妙的剧情,一杯佳酿产生一个超常的灵感。而当今文坛,酒依然是众多文人创作的绝好佐料,成了作者塑造和升华作品的神来之笔。可以说酒已成为文房中另外一宝了。照此看来,酒不仅在古代而且现在乃至后世还将与中国文学结伴一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