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改国号为“大元”。
这一天,标志着幅员万里且兵强马壮的大元王朝正式建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百年不到的时间,这个强盛之至的帝国就轰然崩塌,烟消云散。
这么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自然成了历代学界讨论的焦点,在以往的观点里,元朝的快速灭亡往往与政治腐败、权臣辈出和民族矛盾激化相关联。譬如说近年火的一塌糊涂的通俗说史书《明朝那些事》里,明月就嘲讽了元朝的政治改革。
简单来说,中国以往的政治制度,都是由集权走向分权。从汉武帝的内外朝到唐太宗的三省六部制,在历代英明神武的皇帝们的努力下,权利不断的被分散,权利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元朝建立后很遗憾的戛然而止。因为大元推出的一省制的将权利再次集中到了丞相手中。认真的来说,一省制出发点是好的,元朝占地过于辽阔,因而更加需要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就是说,元朝政府需要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分权。
不过一省制也确实导致了元朝后期权臣辈出的混乱现象。
从这一角度来说,对一省制的吐槽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权臣他只是专权而已,认认真真干正事的权臣也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给大明生生续了一百年命的张居正同志。
所以说,元朝的快速灭亡是由于政治制度的高度集中这一说法,显然有些站不住脚。
上图_ 元代分省图
那是因为什么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因为钱太多了。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醉太平小令》
从这首小令里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一是“开河”,二是“变钞”。开河嘛,就是修黄河,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但就元朝政府的决策来看,开河还真不是什么错事。
至于“变钞”,上面说的钱太多了就是这个了。
那个时候钱多到什么程度呢?
从大都城墙上往下扔一板砖,砸死三乞丐,一搜身发现这仨兄弟居然个个都是“万元户”。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万元,连个鸡蛋都未必能买着。
这又是何故呢?个中缘由,且听在下细说。
上图_ 宋朝的交子
上图_ 宋朝的交子
我们的课本在《宋朝的经济制度》这一节里提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宋朝时期诞生了,流行于南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关于这个想必各位或许还有那么些许的印象。
但是除此之外,课本里再也没有提过纸币。
那么纸币都去哪了呢?
答案是崩溃了。
金朝人觉得纸币真是好,哪怕手上没钱发不起军饷只要连夜印个白百十万的就能发的起了,真好。
于是,为了应对越来越重的军事压力,金朝政府的开支越来越大,印的钱也越来越多,最后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了“万金易饼而不能”的局面 。
说到“金”,我想要简单梳理一下中国货币制度的历史,毕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首先,各位或许有所不知,古代我国其实是个贫金贫银国,黄金白银都非常的稀有。这一方面导致金银的价值非常之高,另外一方面也导致了金银不能成为老百姓所使用的通行货币。
上图_ 古代的金块
上图_ 古代的金块
但我们翻开《史记》,单看荆轲刺秦这一节,秦国叛将樊於期,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
邑万家就是万户封赏,至于金千斤,正常人第一反应应该是“黄金千斤”的意思,开玩笑,那樊於期的人头也太过于值钱了。
这里的“金千斤”其实是“铜千斤”的意思。
没错,我们贫金贫银,但我们富铜啊。因此,就渐渐发展出了以铜币为主币,以金银为辅币的货币制度。
不过,金庸小说里大侠去客栈点菜,付钱时“伸手摸出一锭整银来”,这情况当然不是金庸先生胡编乱造出来的,明朝时期从日本流入了大量白银,这个时期出现了广泛的货币省陌现象,白银的地位节节高升,甚至成为了主要货币。
上图_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 (中统钞)
言归正传,等到元朝统一之后,忽必烈统一钞法、改革币制,确立了新的货币制度。并且废除了前朝铜币制度,全国只通行一种货币,那就是元朝政府发行的纸币,名曰“中统钞”(这名字倒是意外的和某委员长手下情报部门相似)。
“用上述之法制造此种纸币以后,用之以作一切给付。凡州郡国土及君主所辖之地莫不通行。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盖拒用者罪至死也。兹敢为君等言者,各人皆乐用此币,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马可波罗游记》
如上所述,忽必烈用政府威严强行推行了纸币,也就是所谓的“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盖拒用者罪至死也”。但很快,本来是被迫使用纸币的各位百姓商人贵族等等立刻打脸,纷纷“真香”了起来,果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逃不开“真香法则”。
这一时期,因为元朝统治者在货币制度的运行维护方面分外小心,通过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设置金银平准行用交钞库、并且严格打击伪币等举措有力地保证了元钞币值。
统治者谨慎的原因倒是很简单,毕竟上一个脑袋一热疯狂印钱的主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废纸篓里去了。
上图_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
然后,时间开始流动。
等到忽必烈统治后期,对外战争基本停止之后,忽必烈和他的后继者猛地发现钱不太够花。
什么钱呢?
军费还有赏赐,众所周知,蒙古人在这两方面的开支非常阔绰,这是成吉思汗时期就留下的历史传统,成吉思汗的伟大成绩,和他本人赏罚分明的性格脱不开关系。
在对外战争没有停止之前,赏赐可以直接从缴获中出,等到战争停止了,这钱就只能由政府自己发了,政府没那么多钱,就只能加印,一加印,自然就引起通货膨胀。
当然,严格的来说,通货膨胀其实在宋朝灭亡之前就来了,只是因为对宋的战争红利抵消了通货膨胀的社会矛盾。在下文绉绉的写个战争红利,各位看官可能不太理解,具体的来说,包括大量的人口和税收、南宋地区丰富的金银矿产、民间大量的金银贮藏。这些收入,抵消了政府的货币超支带来的负面效益。
然而宋朝灭亡之后就没有那么多战争红利了,因此通货膨胀的问题日渐突出。再加上元朝几次跨海征战的失败,以及频繁的平叛作战。致使政府的财政压力空前沉重。
面对这种情况,元朝政府还是玩起了“老一套”——货币超发。
于是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上图_ 至元通行宝钞钞版是元代发行的纸币 (至元钞)
眼见着货币体系濒临崩溃,政府当然着急。
因此,就开始了第一次货币改革,也就是“换钞”。
简单来说,这一次改革,政府在中统钞之外加发了新的货币“至元钞”,至元钞与中统钞的比价规定为1:5,而白银与至元钞的比价为1:2。另外一提,原本中统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也就是说,原本白银比中统钞是2:1。
给各位看官总结一下,这次改革,中统钞贬值80%。
没了。
这次改革对老百姓来说有什么变化呢?
譬如我原本手里有100中统钞,能兑换50两白银,等到这次“换钞”之后,我手里的100中统钞就只能换10两白银了。
如果说捡四个字来描述我本人此刻的心情,我想应该是“我人傻了”四字。
可能是在下才疏学浅见识不够,但在在下看来,这改革不是啥都没改吗?
从后续的民间的反应来看,我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上图_ 元朝平阳路课税所征收的银锭
上图_ 元朝平阳路课税所征收的银锭
因为通货膨胀不仅没有改善,甚至因为元朝政府持续高昂的军费和封赏支出导致的货币超发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恶化更加严重。
于是,大德七年,元朝政府又一次进行了货币改革,没错,“变钞”它又双叒叕来了!
“在这一次版本更新中,我们加入了一个更加炫酷的币种,它叫做“至大银钞”。可以用它来兑换至元钞5贯,中统钞10贯。虽然此次改动看上去很庞大,但是我们没有改动至元钞和中统钞,所以这并不算一次大型削弱。——大元货币3.0版本更新公告”
抖个机灵,各位看官不要在意,刻板的来说,就是这次元朝政府增发了新的货币——至大银钞,一贯至大银钞可以兑换至元钞5贯,中统钞10贯。
也就是说,中统钞再次被人为贬值80%,名义价值降为发行之初的4%。
这对于大量持有中统钞的老百姓来说,打击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
然而这还没完,至正十年(1350),元朝政府再次变钞,增发“至正交钞”。具体细节在下不多叙述。
这次变钞的结果是,两年不到,义军遍地。
十八年后,明朝建立。
上图_ 至正通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
至正交钞发行后,元朝货币信用彻底崩塌,另外,这一次变钞,政府又出昏招,增发了铜币作为辅币。
从此纸币体系直接崩塌,铜币再次成为主导货币。
“变钞”完全无济于事,甚至反而推动了纸币的崩溃,实际上来说,应对通货膨胀的理想化的方式是政府缩减财政开支,尽可能利用财政盈余的方式回收纸币,从而使流通货币减少。
遗憾的是,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这要求元朝政府有一个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经济机构,类似于我们的中央银行,并且能顶住元朝政府的政治压力,不加印,甚至极力缩减政府开支。而元朝的实质却恰恰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银行职能的平准库,皇帝说一句没钱了平准库就得把“准备金”奉上,完完全全的依附于皇帝的指令。
理所当然的,在元朝统治后期,出现了“尔来岁颇丰收,而物价甚贱,得钞为艰。”“粜终岁之粮,不酬一引之价。缓则输息而借贷,急则典鬻妻子。”的情形。
上图_ 元末农民起义
随后,至正十一年,也就是最后一次货币改革后的第二年。红巾军在颍州、徐州及湖广一带举事,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亦相继割据称雄。出现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场面。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元亡于民变?否,元亡于钞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以为诫。
哦对了,关于这一段历史,想要深入了解的看官不妨看看以下几篇论文。
一是日本学者前田直典的论文《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这篇论文能直观的让您看到元代通货膨胀的发展情况。
二来则是经济史学家全汉昇的《元代的纸币》,这一篇可是扎扎实实的经典之作,经典到什么程度呢?直到今天,在这篇论文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后来的学者依然很难有眼前一亮的创新。
文:未定君
参考文献:
[1] 全汉昇 《元代的货币》
[2] 陈高华,史卫民 《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
[3]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