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张恨水一直不愿意谈及自己的爱情,其长孙张纪说:“我爷爷张恨水一生娶过三个妻子,作为张恨水的后人,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这段历史被我上一代人封存已久缄口不谈,不仅在我家,就是在老家的大家族里也是讳莫至深……”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张恨水,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的作者,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更是最畅销的作家,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共计4000万字。有“民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的称

他一生有三段婚姻,对于他而言,前两段不圆满,第三段才是自己想要的。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张恨水和原配徐文淑

1895年5月18日,张恨水在江西上饶出生,祖籍安徽潜山县,原名张心远。

他的祖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父亲也武功过人,在军中打理军务,主要任职地点是江西上饶。

童年时期,张恨水不爱读四书五经,偏爱明清小说,对《红楼梦》、《西厢记》、《三国》等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张恨水读《红楼梦》时,尤其喜欢其章回体的写作手法,这对他以后写通俗小说有很大的启发。

1903年,张恨水8岁,祖父去世。1914年,张恨水19岁,父亲因病而亡。父亲去世后,这个大家庭陷入了困境。张恨水四处漂泊,去南昌,去汉口,去常德,去上海,或进学堂补习,或为小报撰稿,或到剧团演出。

1914年,张心远正式改名为张恨水,取自李煜的词《相见欢》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915年,母亲着急抱孙子,作为家里的长子,张恨水义无反顾要承担家里香火传承之重担。于是,还在上海蒙藏垦牧学校上学的张恨水被召唤回家,母亲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快点结婚。对才子佳人仍有幻想的张恨水纵有一千个不愿意也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不过,他提出一个要求,想在订婚前看看未来这个老婆长啥样,提前了解下情况。这个要求不过分,母亲和亲家都同意了。他与这位姑娘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徐家牌楼下,这位姑娘气质优雅、秀美端庄、总体满意。虽然是包办,但看在这姑娘人长的还不错的份上,张恨水答应了这门亲事。

张恨水答应了这门亲事,只是没有想到他被骗了。结婚当日,宾客散尽,张恨水掀开这位优雅的新娘的盖头时,他整个人懵逼了。眼前的女人根本就不是那天看到的,这个姑娘嘴唇是翘的,鼻梁是塌的,身材是矮胖的。那天,张恨水看到的是徐家漂亮的二姑娘,而自己娶的是徐家根本嫁不出去的大姑娘。

张恨水傻眼了,原来,掉包计竟然从小说里搬到了现实中。

这个姑娘名叫徐大毛,张恨水觉得名字太难听,改名为徐文淑。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徐文淑

张恨水不愿意与徐文淑在一起生活有四个理由:①新娘徐文淑相貌丑陋;②他们缺乏感情基础,他也没有打算去培养,原因参见第一条;③他们没有共同话题,一个是封建时代的姑娘、一个是整天憧憬才子佳人的男子,很难有共同话题;④没有生活情趣。

姑娘出嫁等于出厂了,徐家好不容易推销出去,退货?没门!

张恨水有这想法也不敢说,他母亲这一关根本过不了。

张恨水后来写了一篇散文:《桂窗之夜》回忆他和徐文淑的新婚生活,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月圆之夕,清光从桂隙中射上纸窗,家人尽睡,予常灭灯独坐窗下至深夜。

无数个这样的夜晚,他宁肯看月亮,也不愿意跟她一起同房,徐文淑在空寂的房间里,一灯一人一影。

新婚几个月,张恨水便外出漂泊,不再回家。徐文淑不怨不疏,对待婆婆小姑子小叔子,都很好。好年华不是用来抱怨的,而是用来经营的,徐文淑无力经营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她和张恨水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大到根本没有一条路,可以让感情通过。但是,她可以经营亲情,播撒良善,博得贤惠名声。这名声在新潮女子看来是虚妄的,在徐文淑这样一无所有的女子来说,却是神圣而让人满足的精神财富,是她生命的色彩。

她没有心机,没有美貌,没有才华,也没有家世。她所做的,就是用贤惠努力保留生命体验和存在感,保持一点晶莹柔亮。

张母因此不断的求张恨水要善待她。张恨水听母亲的话,回家的时候尽量跟她在一起,直到她终于怀孕。徐文淑生下一个女儿,却不幸夭折。眼看着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升起来了,瞬间又碎了。

1919年秋,张恨水来到北京,准备一边工作,一边报考北京大学。在北京,张恨水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位太太。一次,张恨水到“贫民习艺所”采访,那里收容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女孩大了,院方还负责为她们介绍婆家。

女孩姓胡,出生在重庆的一个江边小镇,父亲是一个靠挑水过活的穷人。四五岁时她被拐卖到上海,给一个杨姓人家当了丫鬟,后随杨家搬到北平。一次,她不堪忍受毒打从杨家逃了出来,在巡警的指点下来到贫民习艺所。

张恨水为女孩取名胡秋霞,取自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胡秋霞悉心照料张恨水的生活,使张可以安心工作,这之后,张恨水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张也手把手地教她读书识字,到《春明外史》连载时,胡秋霞已经可以看小说了。

1923年,两人举办了婚礼,这一年,她17岁、张恨水28岁。

张恨水名噪京城后,杨家人慕名前来攀亲,认了胡秋霞做养女,说这样可以提高她的出身门第,方不辱没大作家张恨水;又带了许多金银首饰,送给他俩刚出生的女儿;还接胡秋霞回家,说是回娘家走走亲戚。

后来,张恨水根据胡秋霞的生活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落霞孤鹜》。小说出版后,于1931年拍成了电影,由胡蝶主演。张恨水还将杨家人认胡秋霞做女儿一事写进了另一部小说《金粉世家》。

张恨水启动改造培养计划,想要把胡秋霞培养成有涵养、有文化的太太。培养效果非常明显,不久后,她就能成为他小说的第一个读者了。

胡秋霞与张恨水的第一个孩子是个闺女。1926年,徐文淑随张家移居北京城,与丈夫团聚,大太太和二太太胡秋霞相处甚好。徐文淑自己没有孩子,便拿胡秋霞的孩子当作亲生孩子。

胡秋霞和徐文淑不分妻妾,地位相等,得到的爱却天壤之别。

张母再次求儿子给这可怜的儿媳一个孩子,让她后半生有个依靠,张恨水听命,徐文淑第二次生子,然后天不从人愿,这儿子又夭折了。

儿子去后,张恨水来到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张恨水对徐文淑,从娶、生女、生子,皆是应母亲所求,如今他完成任务,这一跪之后,从此便不再进徐文淑的房间了。

从此徐文淑的婚姻生活,分成两个部分,白天,和婆家人相处,晚上,和自己独处。

徐文淑在北平过了十年,十年的独身生活,十年也都在照顾婆婆和胡秋霞的孩子。

1928年,胡秋霞生下长子张晓水,他是早产儿,接生婆临时找不到,落地没有哭。徐文淑一看特别着急,把孩子搂进怀里暖了好几个钟头,张晓水终于哭出了第一声。所以,张晓水在晚年常念叨:“我的命是大妈救的。”1989年,张家后人又为徐文淑立了一块新墓碑,碑上刻有“张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后人的名字处落着“男晓水”。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在北京城里,徐文淑度过了她成为张家媳妇后最快乐的10年。孩子们对她也很好,张恨水也供养着她,徐文淑非常满意。

十年后,张恨水送徐文淑回安徽老家,她就一个人在老家照顾婆婆,张恨水敬她对张家的付出,从来不吝生活费,每月给她汇寄50元生活费,徐文淑常开心地对人说:“我嫁了个摇钱树呢。”,她便用这些钱买了田地。

他们之间,除了一纸冰冷的婚书和定时寄取的生活费,没有孩子,也没有恩情。张恨水对她,只剩了一层尊重,就是这尊重,又支撑起了她的晚年。

晚年,婆婆去世,徐文淑不知道该怎么打发余下时光,于是,开始吃斋念佛,看一些简单的佛经。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徐文淑一直在老家照顾张恨水一家子

徐文淑知足,但是,张恨水不知足。生活上胡秋霞对他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质世界上、生活上都完美无缺。但是,即便改造了、培养了,张恨水也觉得胡秋霞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不懂他。婚后7年,两个人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1931年,一个名叫周淑云的姑娘闯入了他们的生活。1931年,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使他扬名海内外。1931年10月,张恨水参加了北京春明女中一次赈灾演出。张恨水被邀请出演,演出对手戏的是周淑云,一名春明中学的学生。

周淑云是张恨水的小迷妹,同台演出让她特别激动。那天演出很成功,周淑云超常发挥,表演相当出彩。

出彩的周淑云给张恨水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漂亮、声音好听、身影摇曳。于是张恨水想与周淑云进一步聊聊,用“以文会友”的方式试探下她。张恨水写了一封信,夹在自己写的小说《春明外史》里,邮给周淑云。

信中写道:“周小姐,很想听你的高见,如果有什么看法,请于周末到北海公园茶肆里面谈”。

收到信的周淑云特别激动,被自己的偶像约会,这是多么开心的事,于是欣然赴约。

到了茶肆,两个人越聊越投机,好似多年未见的朋友,周淑云的知性、单纯和学识彻底把张恨水征服了。但是,张恨水还有疑虑,自己有两个老婆了,怎么办?

最终决定如实相告,周淑云的答复是:我知道,先生,但我也不在乎,只要你对我好就行了。

张恨水要的就是这句话。

周淑云这边,遭到家里的强烈反对,20岁的年龄差距,人家还有两个老婆,这算什么?周淑云不管,坚决要嫁,家里人看实在也管不了,就成全他们吧。

胡秋霞很是愤怒,她闹过,想过离婚,撕碎了以前所有的照片。有一天,胡秋霞趁张恨水不在家,打上周南家门,把玻璃都砸掉了。但在婆母和家人的劝说下,为了三个幼小的儿女,她最终还是妥协了,常常借酒浇愁。

张恨水只能在外面置办房子与周淑云结婚。他们相识两个月之后,张恨水与周淑云在北平结婚。结婚后,张恨水为周淑云改名周南。

结婚后,张恨水和周南在大方家胡同12号租房独住。张恨水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书法,不时来段京腔对唱,其乐融融。周南的到来,给张恨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张恨水享受到了追慕已久的琴瑟相和、红袖添香的家庭温馨。当年,周南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张二水。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张恨水和周南的结合终于让张恨水得享才子佳人式的爱情。1935年,张恨水到上海创办《立报》,周南怀抱儿子张二水相伴其右。在上海,张恨水除编《立报》副刊外,尚有报刊约稿多达十篇,每天必定写作到深夜。周南习惯早睡,孩子却不肯睡,周南便将孩子交给张恨水,自管休息。张恨水只得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笔写作。孩子哭时,哼上几句京剧,哄孩子入睡。

抗战之初,全家迁居安徽潜山,张恨水只身入川。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带着儿子,在张堂兄樵野的护送下,千里奔赴重庆与张团聚。一路上,兵荒马乱,枪林弹雨,周南甚至连续两天水米未进。周南千里入蜀寻夫之事,后来被张恨水写进小说《蜀道难》。

在重庆,一家人度过了艰苦的八年生活。住的是“文协”的三间茅屋,下雨时,锅碗瓢盆全用上接漏,张恨水戏称“待漏斋”。周南学会了种菜、养猪。为不影响张恨水写作,天不亮就叫孩子把猪赶上山,天黑后才赶回后院。有一次,日机轰炸重庆,周南闻讯奔到码头,准备过江去看张恨水。到了江边,小轮已离开岸边数尺,她不顾一切跨向小轮,一只脚在船上,一只脚还在船外,幸亏轮上的乘客相扶,才免意外。

1946年,张恨水全家迁回北平,当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时局不稳,张恨水将所有稿酬和版税换成金条,委托金融界熟人保管经营,没有想到这位仁兄在解放前夕突然携款逃台。

这事对张恨水打击太大。1948年底,张恨水患上了半身不遂,丧失了写作能力和记忆力,连妻子周南也不认识了。

张恨水生病后,胡秋霞一边照顾幼女一边与周南轮班护理丈夫,两个女人操劳忙碌,白发骤生。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下,张恨水逐步康复。

张恨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但还是无法写作,家里经济状况非常不好。

周南将北沟沿的大房子卖给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家搬到砖塔胡同的一所小四合院。

1956年,周南积劳成疾,患上乳腺癌,因不愿丈夫担心,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拖延了病情。

1958年10月的一天,徐文淑上街去给张小水寄信时中风,跌倒在地。路人过来搀她,她指指腰兜。人们从兜里的信上找到了她家的地址,并把她送入医院,不久,她便与世长辞。临终前,她留下遗言,将两枚金戒指分别送给胡秋霞和周南,以作纪念。这是周南去世前一年,张恨水因周南要做手术,无法分身,张恨水交给长子张晓水700元钱,委派长子代为前往料理后事,将第一任妻子葬于张家祖坟山头。

1956年,周南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动过两次手术后,越发消瘦和憔悴。而张恨水终日守候在妻子床畔,不看书,也甚少言语。家人不理解为何夫妇二人永别之际仍默默相对,张恨水动情地告诉儿女们:“你们年轻人,不懂老年夫妻的感情。青年人,形影不离,有说不完的话。可是我和你母亲不然,整天讲不了几句话,因为话已经多余,交流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现在你母亲躺在床上,我坐在这屋里,她知道我在,我知道她在,就够了。只要她还躺在床上,还有口气,对我就是个莫大的安慰!”

1959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45岁。

失去周南的张恨水,悲痛交加,为周南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还经常乘着三轮车去墓地,呆坐几个小时

1959年后,张恨水与胡秋霞仍未生活在一起。但是胡秋霞探望张恨水的次数明显增多。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因病去世,终年72岁。

1983年,胡秋霞去世。

张恨水晚年,将周南的一张照片压在书桌的玻璃下,“文革”时,儿女怕照片被当成四旧,藏了起来,张恨水却重新找出来,挂在床头,日夜相对。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娶三位太太。付出最多的,却是丈夫不爱的

上世纪60年代张恨水的全家福

张恨水的一生,三位夫人先后为他生养了13个子女,加上家里其他亲戚,张恨水单靠手中的一支笔,就为他们挣来了幸福安逸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0539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