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1906-1977年)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郭沫若早在40年代初就写诗评价到:“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赵望云作品
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是由石鲁、赵望云、李梓盛、康师尧、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为代表的美术团体,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中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
方济众与赵望云
20世纪的60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人称“长安画派”。
赵望云家庭照
1906年9月30日,赵望云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周家庄一个兼营皮行生意的农民家庭里。从小对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父亲的去世,家道的衰落使赵望云15岁就被迫去皮店当学徒,20岁左右,才由亲戚资助去北京学习美术,先后在京华美专和国立北京艺专学习。
赵望云(右)与表兄王西渠摄于家乡河北束鹿
中途辍学,流落社会自学绘画的赵望云在王森然的影响下学习了国内外一些进步的文艺理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由此而来的艺术为民众服务,“走出象牙之塔”的时代风气影响下,决心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现实人生。
20世纪20年代,赵望云(中排左二)与李苦禅(中排左三)等画友在北京
22岁的赵望云和李苦禅、候子步等人组织“吼虹艺术社”,决心改革中国画。之后,赵望云开始创作大量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表现农村生活和民间疾苦的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为人生的艺术”和返归民众倾向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代表。
20世纪30年代,赵望云(后排左六)与张大千(前排左四)、于非闇、张恨水
赵望云反映现实的绘画受到人们关注,《大公报》开始邀请赵望云担任其“旅行写生记者”,他终日坐着大车,夜宿小店,奔波在田间、村头。白天在集镇、村庄采访,晚上在小店昏黄的油灯下把白天所见所闻描绘出来,《大公报》为赵望云开辟“农村旅行写生”专栏,连发作品130幅。
1933年秋,赵望云(右)与冯玉祥(中)将军在泰山合影
“布衣将军”冯玉祥非常喜爱赵望云的农村写生,天天剪报贴在日记本上,用了4个月的时间,为每一幅画配上白话诗,并出版《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赵望云由此声誉鹊起。之后,赵望云还和冯玉祥多年合作,绘制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主编了《抗战画刊》。
1942年,赵望云(左)与关山月在重庆
三十到四十年代,赵望云又连续出版了《赵望云塞上写生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赵望云旅行印象画选》《赵望云西北旅行画记》,并在《大公报》《宇宙风》《北洋画报》《抗战画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长期的旅行写生奠定了赵望云绘画的坚实基础。
1943年,赵望云(后排右三)、张振铎、关山月(中拄杖者)在西安举办画展时合影
50年代,赵望云一度担任西北地区美术部门的领导工作,如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美协西安分会主席等职,领导了对敦煌石窟的接收、西北历史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同时在西北地区各地写生,去埃及访问。
1956年,赵望云(右一)与石鲁(左二)等在埃及访问写生
1957年,这位思想先进关注社会的画家却被定为“右派”,强大的政治、社会压力给赵望云的后半生罩上了浓重的阴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更给赵望云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这位至死未得“平反”的画家仍尽可能地坚持作画,最终在1977年3月29日,含冤病逝于西安。
赵望云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