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少年的你》,走出电影院,心中有种莫名的痛。这种痛,既是对剧中少年的心疼,更是对剧中成年人的愤恨。可是,当我回到现实中时,才猛然发现,谁曾经不是少年,谁当下又不是成年人?或许,我们曾经也有过陈念一样的无奈和恐惧,可是长大以后,我们偏偏却长成了“无视少年”的成年人。
经常听到有人感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营养好,个头蹭蹭地窜,见识多,懂得多,一个个都早熟。所以,在大部分成年人眼中,已经没有了“少年”二字,而是把少年和成年划上了等号,一厢情愿的认为,大人能面对的事情,少年也能面对;大人能解决的事情,少年也能解决……
殊不知,对于少年来说,个头再高,再怎么早熟,他们依然是个孩子。他们不需要成年人的“一视同仁”,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关注。
电影《少年的你》,讲述的了高三单亲女孩陈念(周冬雨饰),遭遇了严重的校园霸凌,作为优等生的她,突破重重心理障碍,试图寻求帮助,可是学校有升学压力,母亲四处躲债,警察说取证难,无力保护自己的陈念,只能求助于与小混混小北(易烊千玺饰),两个同龄又同样缺少关爱的少年,在一天又一天的保护与被保护中,互生情愫。
有一天,小北因事耽误了接陈念放学,而施暴者魏莱利用这个机会,召集朋友再次欺负陈念,不但脱掉了她的衣服,剃掉了她的头发,甚至还录下了视频。高考前夕,魏莱担心陈念报警而错失高考机会,独身一人来求陈念,一直隐忍的陈念,忍无可忍,失手将魏莱推倒,魏莱滚下楼梯摔死。
面对魏莱的意外死亡,陈念和小北,两个少年不知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最终把魏莱偷埋。高考那天,东窗事发,小北替陈念顶罪,声称是他强奸魏莱未遂而杀死了她。发现端倪的警察郑易(尹昉饰),多次做工作后,陈念自首。因为未成年且过失杀人,并长期遭受严重的校园霸凌,她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刑期执行完毕后,陈念在一所教育机构担任英语老师,影片最后,老师陈念陪着女学生走在放学的路上,小北跟随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和5年前她保护遭受校园霸凌的陈念一样……
整部电影看下来,很窝心,但又很感动。窝心是因为剧中每一个少年的遭遇,遭受校园霸凌的陈念、以魏莱为首的霸凌三人组,被父母抛弃的小混混小北,他们能走到“今天”,都“得益于”父母的无视、学校的无视、社会的无视,剧中唯一的美好,便是陈念和小北之间的情愫。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优等生陈念和小混混小北能彼此产生感情,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看见”了彼此,就如小北受伤后,陈念问他“疼吗”,这个小小的硬汉竟然因为这两个字流下了眼泪,小北说,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疼吗”?
其实,“看见”并不难,看见自己的孩子,就是要放下家长身段,让那颗高高在上的心“蹲下来”,抛开所谓的金钱、名利、权势,去真正的留心孩子,关心孩子。家长只有看见了孩子,孩子才愿意和你交朋友,才有可能向你求助,而不是用他的孩子思维解决问题。
就像陈念的妈妈,在孩子高考的非常时期,出门躲债,留下陈念一个人在家应付讨债者。偶尔偷摸回家一次,却从不关心,只是一味地给孩子“加压”,就如押宝一般,把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在了女儿的高考上。影片中,当陈念的妈妈拖着她的劣质面膜出门时,陈念透过窗户看着妈妈的背景流下了眼泪。陈念哭了,镜头前的我也哭了。
确实,陈念很优秀,在妈妈目前表现得很坚强,和乐观,可是,再怎么优秀,她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在大人眼中的一点小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更何况,陈念面对的,并非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深更半夜被讨债人踹门、放学路上遭遇校园霸凌这样的大事。陈念从未向妈妈说起过,她的妈妈,也从未“看见”过女儿的异样。
终于,当陈念鼓起勇气想和妈妈倾诉时,电话那头,却是妈妈讲不完的苦恼:因为售卖三无面膜,顾客贴了过敏,所以经常来“闹事”……电话这头的陈念,没有了诉说的欲望,或者说她认为向这样的母亲倾诉,根本没用,所以即使已经泣不成声,还是努力把声音调整好,告诉妈妈“我很好,我没事”。
作为施暴者魏莱,同样是一个在家中不被看见的孩子。关于魏莱的父母,电影中没有太多的交代,但是几个简单的镜头就可以让观众看清这个家:魏莱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他们家中摆满了魏莱大大小小的奖牌奖杯,原以为长相漂亮的魏莱一定是家中的小公主,当她母亲在警察面前说她的女儿很优秀,很好时,相信大多数观众和我想的一样,魏莱的母亲在包庇她!魏莱一定是被父母宠坏了,在外才“无恶不作”。
可是随着剧情的进展,观众会发现,魏莱的性格中有很强的两面性,在欺凌同学的时候,霸道冷漠无情,可是在像陈念求情时,她又如此地卑微,甚至还有点孩子般的单纯。原来,魏莱在家中不是霸道小公主,而是颤颤巍巍的小家猫。因为高考失败,她的父亲已经一年都没有和她说过话。
原来,她在家中,同样没被“看见”。她的父母,看到的是“期望”,是“争光”,却看不到孩子心中的痛。作为父亲,可以一年不理自己的女儿,得不到平等对待和关爱的魏莱,只能寻找其他出口来安慰自己。或许,欺凌他人,就是出口之一。
当然,需要“看见”少年的,不止是家长,还有学校和社会。影片中,学校和警察郑易虽然也“看见”了陈念的被欺凌,但是,他们只“看见”了一部分,他们做的也只是表面功夫。学校换掉了陈念的班主任,郑易开车接送过陈念一次,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对策”,只能让陈念更加失望。所以,后来不管遭遇怎样的欺凌,他都没有再向学校和警察救助过。
她宁愿相信小混混小北。因为小北给了她最实在的“保护”:每天上学放学都默默地跟在她身后。这种在大人看来才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在少年的世界里,就是最大的保护伞!这也是整部影片中唯一温情的地方。
作为个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看见”每一个少年,但是,我们可以从我做起,“看见”自己的孩子,“看见”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少年!